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充分肯定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成功经验和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示范意义。
而今,长宁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古北市民中心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宁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路径,持续深化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社会治理、讲好中国故事、践行初心使命,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
更多民意直通立法机构
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的一层大厅,一排党史学习教育书架分外显眼,书架上摆放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中英文版的“七一”重要讲话等学习材料,社区内的中外居民均可随时取阅。一旁的触摸式电子屏上,还配备了党史学习材料的电子版,供党员群众浏览和学习。
今年以来,长宁区坚持拓展制度化实践,促进更多“民意”直通立法机构。坚持守正创新,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拓展制度化实践,联系点与党群服务站、人大代表“家站点”、人民建议征集点、小区议事厅(楼委会)等合并建站,持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虹桥街道“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搭建高质量参与平台,更多“民智”不断融入基层治理。今年9月23日,上海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在古北市民中心揭牌成立,通过广泛汇聚民智,来自虹桥街道16个居民区和70余家驻区单位的310名信息员成为“主体”,10家顾问单位和10种类型专业人才库为“两翼”,加上古北国际社区中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居民以及法律界的专家、顾问组成的社会力量,虹桥街道全面形成了人大代表、专业机构、企业代表、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更多民心凝聚成共识
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更多“民心”被凝聚起来。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6年多来,形成了一大批通过基层民主协商,解难题、办实事的典型案例。江苏路街道愚园路党群服务中心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的建设,是长宁区由点及面复制推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社情民意沟通制度化实践的有力体现。
在虹桥街道,有一支由辖区内百名全国、市级荣誉获得者组成的“民星宣讲团”,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朱国萍就是其中一位成员。近年来,街道积极探索通过“专家授课+典型分享”,打造了“虹动力”课堂等特色学习品牌,深入学校、社区、楼宇、企业、园区、网络,广泛开展了“一颗HONG心向着党”基层宣讲。
今年,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长宁区在虹桥街道进一步探索设计实景、阅读、口述、行走等课程,在古北市民中心举办“初心读书会”、“学习强国”线下交流等活动,让党员干部群众在“家门口”学党史、悟思想、凝聚奋进共识。今年9月,古北市民中心被授牌命名为长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更多“急难愁盼”落地解决
加装电梯时整栋楼居民都同意,为何还要业委会代表居民盖章?智能光伏发电技术进入社区街坊,电力足不足、有无光污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新技术和新问题不断催生着群众智慧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早在2014年,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就建立了由中外居民共同组成的基层民主自治协商、协商共治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7年多来形成了“小区议事员—片区议事员—议事厅核心议事员”组成的三级议事团。
在此基础上,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也不断丰富民主参与方式,确定了8步工作流程,依托市民议事厅、楼宇议事会等平台,通过书面征询、走访调研、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搭建更多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完成了60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提出建议1185条,其中98条已被采纳。这其中,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工程、社区AI食堂等一批“家门口”“楼门口”惠民实事项目的落地落实,均有来自基层立法联系点贡献的力量。
发动多方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以来,长宁区紧抓“学”这一关键基础,着力将区域优势特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全区各级党组织有序行动、扎实推进,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认真投入,全区上下迅速兴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潮。
统筹全区资源
通过整合全区力量,集中打造特色亮点,长宁区有效发挥各类典型宣讲团、“五老讲师团”、“长宁青年讲师团”、“愚火”青少年宣讲团、东华大学宣讲团、愚园路红色印迹宣讲团等28支宣讲团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涌现出“仙锋学思汇”“‘宁’好故事荟”等一批宣讲品牌。
这其中,仙霞新村街道打造的“家门口”党员学习教育品牌“仙锋学思汇”广受欢迎。以街道党史精品党课讲师团为核心、各基层党支部为基础,“仙锋学思汇”积极发挥中版书房等5大党群服务阵地作用,将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居民区、“两新”党组织、楼宇和社区单位。传统的面授式党课与互动讲座、视频直播等新型授课模式结合,助推“仙锋学思汇”各类活动的参与人数超过7000人次。
仙霞新村街道还联手樊登读书,以《觉醒年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主题,推出“翻转课堂”党员培训教学新模式。通过问题讨论、知识问答、即兴表演、名著诵读等环节,让党员群众在气氛活跃的交互场景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探索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在线下宣讲方面,长宁区充分依托区域内高校资源,与华东政法大学携手,结合“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这一红色故事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在线上宣讲方面,虹桥街道携手上海师范大学推出“虹动力·党史学习百节微课”,通过“云课堂、云广播”形式,讲述百年党史中的百件大事,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聚焦青少年、“两新”组织党员等重点人群,长宁区结合不同对象特点分层分类开展宣讲。区关工委组织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组成的“五老”宣讲团,通过老少结对、现场宣讲,为广大青少年讲好红色故事。区社工委开展“‘两新’践初心,奋进‘新’征程”长宁区重点产业企业党史宣讲暨红色地标打卡主题活动,来自全区66家企业的近200名员工参加。
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长宁区还组织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朱国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盛弘、“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王沪荣等党员代表,为党员干部、社区群众、行业职工讲述红色记忆、重现奋斗经历。借助辖区内境外人士工作、生活集聚的特点,长宁区积极发动社区外籍优秀志愿者白马克、李曦萌、伟书杰等,根据自己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参与上海城市建设的成就与感悟。
深挖红色印迹,最好资源留给人民
位于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的苏州河滨河步道华政段,沿线有27栋百年历史建筑,是上海滨河历史风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长宁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为民惠民为目标,积极推进苏州河华政段滨水景观提升,将“最好的地段”还江于民。
打造苏州河畔“高光水岸”
2019年,苏州河华政段滨河步道已实现贯通,但品质还有提升空间。今年,长宁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彰显国宝建筑风貌,提升滨河景观品质;挖掘校园历史文脉,激活滨河人文空间”的理念,将华政校园整体风貌作为苏州河沿线景观的一部分,着力打造思孟园、格致园、倚竹苑、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书香园10个景观节点,以滨河慢行步道串联起多元、活力、共享的滨河公共空间。
华政滨河步道的拓宽,每一厘米都来之不易。2019年贯通的苏州河华政段沿河步道,只能容纳两人并行,最窄处只有1.5米。有序开放这段难得的滨河空间,展现上海独特的历史风貌,是长宁区和华政校方共同的目标,也是人民的殷切期盼。
今年9月23日,长约900米的华政“一带十景”揭开面纱,源自百年前“圣约翰大学”的历史建筑群与今日的苏州河美景融为一体。这一历史建筑群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政方面通过对历史建筑精雕细琢的修缮,以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在苏州河沿岸展现了一处彰显上海城市文脉的“高光水岸”,截至目前参观人数超过30万人次。
机场跑道边的红色阵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上海机场建场100周年。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牵头,在长宁区迎宾三路上一栋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虹桥源”内,设置了题为“百年门户、世界枢纽”的上海机场建场百年主题展,今年6月29日正式揭幕,将“虹桥源”打造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宁区内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丰富,依托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愚园路历史名人墙、钱学森旧居等红色地标,通过深挖掘、巧构思、抓整合,长宁区精心打造了“愚园路红色印迹特色微游”等寻访线路,开展学习参观、红色寻访、骑行党课等活动,让历史遗迹成为党史“教室”。
今年,长宁区还原并建成了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培育新增马相伯纪念馆等10家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路易·艾黎微展厅”、虹桥机场新村社区参与式博物馆等学习阵地,不断讲好、讲实、讲准“家门口”的党史故事。
华阳路街道是“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辖区内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今年,街道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全力打造了“愚园人家红色印记”路易·艾黎微展厅,使其成为广受欢迎的“家门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铜像、展陈鲜活的人物事迹、配置丰富的影像资料,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事迹,还有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长效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
长宁区始终坚持把“学史力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点,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注重党史学习教育的穿透性,形成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3+200+2000”的三级项目清单。
其中,围绕精品小区建设、加装电梯、架空线入地、停车难治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早餐工程、红色文化传承等7项重点民生项目,数字化转型、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招商引资、重点楼宇联系服务、城市更新、创新人才工作举措等6项重点发展项目,实现了集中力量挂账解决。
新华路街道积极探索“15分钟社区生活圈·新华样本”,针对居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重点建设社区公共绿地、广场、附属空间及城市家具。结合“精品小区”“微项目·微治理”建设等工作,打造“零距离家园”空间。
长宁区始终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融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探索构建了77项长效机制。如,协调各相关部门、各街镇、各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长宁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实施方案》,动员楼组成立加梯自治小组,实现加装电梯累计开工402台、竣工151台。
江苏路街道通过推进非成套里弄房屋居住条件改善工程,用心解决老洋房居民“如厕难”。试点所在的愚园路是上海市中心城区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协调各方、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整合物业、设计、施工单位资源和力量,依据每一户的不同情况和居民需求形成“一户一方案”,最终实现了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今年以来,长宁区还持续推进“楼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推出“七个一”的具体举措,包括出台一份规范性文件、完善一套组织架构、提升一批阵地服务能级、打响一个特色服务品牌、形成一套运行支撑保障机制、打造一支“楼管家”专属服务团队、推出一本“楼门口”服务攻略,通过党建引领有效提升楼宇“营商+治理”功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