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上海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上海电梯厂成立,开启了上海吸收外资40年的发展历程。上海围绕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紧抓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和跨国公司布局的步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要素禀赋,不断提升开放水平,促进投资便利化,改善投资营商环境,引资规模持续扩大,引资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经济社会贡献日益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诞生许多“全国第一”“零的突破”
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吸引外商汇聚于上海,共同谱写了上海外资40年蓬勃发展的辉煌篇章。
40年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扩大开放,吸收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海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以约占全国万分之六的面积,百分之二的人口,吸引了超过十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引资步伐持续加快。目前上海已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超过2700亿美元,在此过程中,用了约25年的时间突破500亿美元,用了约6年的时间突破1000亿美元,而1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2500亿美元的突破仅用了3年时间。
引资能级不断提升。上世纪90年代,上海率先提出吸引财富500强和跨国公司总部机构的战略设想,于2002年率先出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政策,并进行了多次修订,已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67家,其中财富500强企业落户地区总部112家,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城市。
40年来,上海吸收外资的每次加速发力和突破性进展,都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开放、加入WTO、设立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战略举措的实施,1980至1990年,上海紧抓我国开放向东部沿海扩大的战略机遇,吸引全球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开始登上我国对外开放舞台的中心。1991至2000年,上海紧抓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注重提升引资规模和质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2001至2012年,上海紧抓我国加入WTO的战略机遇,不断拓宽领域、完善功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13年至今,上海紧抓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始终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大胆闯、大胆试,不断拓宽吸收外资领域,创新外资管理体制,涌现出许多“全国第一”和“零的突破”。
在制造业领域,诞生了我国机械工业第一家中外合资工厂、第一家外资生产海底光缆企业、通信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等多项“全国第一”。1984年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既是我国第一个中外合资整车制造厂,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汽车整车厂。2018年落户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
在服务业领域,全国第一家外资商业零售企业、批发企业、餐饮企业、医院管理公司等均落户上海,外资融资租赁企业投资设立单机单船项目子公司、独资保安服务、邮轮船务、船舶油污清除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迪士尼项目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尤其是2013年以来,上海借力自贸试验区建设,继续引领全国扩大开放。自贸试验区54条扩大开放措施出台后,累计落地项目3600余个,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医院、外商独资金融类投资性公司、外资再保险经纪公司、外商独资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外资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等一批首创性项目均在上海设立。
另外,上海在创新外资管理体制领域也涌现许多“全国第一”和“零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上海成立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确立了“一个窗口、一个图章、一个机构”和“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2013年,上海又制定全国首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并推动自贸试验区特别管理措施由2013年版的190条缩减到2020年版的30条。目前,上海探索实践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是自贸试验区改革最为彻底、实施范围最广的成果之一,大幅提升外资准入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除此之外,为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上海制定出台了《外商投资法》出台后的全国首部省级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外商投资条例——《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加大对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40年来,上海始终欢迎和鼓励各类企业公平竞争,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充分融入城市建设,外商投资企业在这片投资热土上茁壮成长。外资创造了超过1/4的GDP,超过1/3的税收,以及2/3左右进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带动了1/5的就业。
外商投资企业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上海不断加大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吸收外资力度,服务业占比也从2005年的50%提高至2019年的90%,为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还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上海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已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达479家,全市一半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吸收外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今年以来,上海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稳外资”工作,着力稳住外资基本盘,全市吸收外资逆势上扬,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的良好态势,呈现“多”“优”“高”“稳”等特点。
“多”是总量多,吸收外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1至11月,全市合同外资471.65亿美元,增长2.7%;实际吸收外资190.35亿美元,在去年同比增长10.1%的基础上,同比继续增长6.8%,全年实际吸收外资有望首次超过2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实际吸收外资76.04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占全市的39.9%,对全市吸收外资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优”是结构优,引资结构持续优化。1至11月,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179.33亿美元,主要投资行业为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房地产、商贸、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以信息和科技服务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占服务业吸收外资的30.9%,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制造业吸收外资的31.1%。
“高”是能级高,总部集聚度和能级进一步提高。1至11月,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7家,亚太区总部20家,研发中心18家。截至11月底,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67家(亚太区总部136家),研发中心479家。
“稳”是主要投资来源地保持稳定。1至11月,前五位外资来源地依次为中国香港、新加坡、欧洲、日本、美国,合计占比93.6%。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实际投资保持同比增长。
率先落实国家各项开放举措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外资发展极为重要的五年,吸收外资规模质量显著提升,开放步伐显著加快,投资环境显著改善。五年间,上海实际吸收外资超过920亿美元,约占历年累计吸收外资的1/3。特别是今年以来,上海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外资工作,预计全年实际吸收外资将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一是突出政策导向,扩大开放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扩大开放和吸收外资放在突出位置,率先落实国家各项开放举措,不断完善外资政策体系。围绕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结合自贸试验区特别是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建设,落实国家最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先后出台“开放型经济33条”“扩大开放100条”“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40条”等政策措施,全国首家股份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独资船舶代理公司、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等一批首创项目纷纷落地。围绕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完善外资总部和研发中心经济政策,优化资金、人才、贸易等便利化措施,支持跨国公司在上海集聚业务、拓展功能、提升能级,五年间共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6家、外资研发中心85家。围绕贯彻外商投资法,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全国地方人大首个法律性问题决定,出台全国首部地方外商投资条例,市政府先后发布“促进外资26条”“稳外资24条”等政策措施,为更高层次扩大开放、更高质量吸收外资、更高标准权益保护、更加高效政府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强化创新突破,投资促进推出新举措。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专业机构、商会、协会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外商投资促进服务体系,全方位、全流程、全渠道加大投资促进力度。突出抓活动,五年来共组织10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仪式,在境内外举办各类投资促进活动数百场;连续召开两届“上海城市推介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向全球发出邀约。突出建平台,建立上海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完善投资促进项目库、资源库和活动库,线上线下联动提供政策信息、项目配对、投资对接等服务。突出跟项目,建立重要项目跟踪机制和外资项目“经理人”责任制,确保每个项目有跟进、有反馈、有进展;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推动落地项目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开工建设到首批电动汽车下线,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突出强队伍,聘任专业咨询机构、欧美日等商协会专业人才担任国际投资“促进大使”,会同各区和重点功能区组建招商“服务大使”,构建形成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投资促进队伍。
三是加强协调联动,服务企业展现新作为。坚持市区联动、部门联动、政企联动,营造安商稳商的良好氛围。完善长效沟通机制。2019年以来,市领导主持召开27场政企沟通圆桌会议,与外商投资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宣讲最新政策,倾听困难建议,推进问题解决。加强外资权益保护。建立健全市级外商投资企业投诉联席工作机制和市、区两级投诉中心,畅通线上线下申请渠道,规范受理、办理、反馈等工作流程,实现外商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强化全方位服务。市领导带头集中走访联系服务外资企业,市商务委会同各区开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全覆盖走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建设开通“涉外服务专窗”并纳入“一网通办”,为外商投资企业办事和外籍人士来沪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擘画“亚太投资门户”新蓝图
回首来时路,砥砺再出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下一步,上海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聚焦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深入贯彻外商投资法和《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推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努力打造高能级市场主体集聚、高标准投促体系健全、高水平服务系统集成的亚太投资门户,为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更大助力。
——持续开拓全面开放新局面。上海将主动对接RCEP,同时瞄准更高水平的CPTPP,加快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坚定不移欢迎和拥抱国际企业、国际资本。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的机遇,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落实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投资、资产管理、信用评级等金融领域率先开放,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医疗、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并主动争取国家其他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措施在本市先行先试。
——持续打造吸收外资新高地。着眼形成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的引资新格局,大力吸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附加值服务业来上海投资。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创新资金管理、境外融资、数据流动、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打破人才、创新资源等要素跨境流动瓶颈障碍,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亚太总部、全球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进一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持续营造国际一流新环境。上海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贴近投资者和企业需求,探索实施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推进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拓展。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力推进以“一网通办”为重要标志的“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涉外服务专窗”功能,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努力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籍人士营造更加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