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承载着上海近现代的工业文明,是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所在地和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
近年来,闵行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推动经济大区不断迈向更高质量发展。2019年,闵行区GDP达2520.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区级财政收入达297.7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闵行区还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城区功能品质不断优化。该区把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人民群众更加积极、更加有序参与城市治理。同时,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闵行区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着力破解“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让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
接下来,闵行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强化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推进高水平治理,精绘地区发展的美丽画卷,不断增强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好“四张牌”
经济大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闵行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持续打好“四张牌”,依托虹桥、莘庄两大城市副中心建设,按照“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不断推动经济大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打好国际开放枢纽的“活力”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运输和独有的区位优势,赋予了闵行包容开放的品格。闵行区制定落实扩大开放50条,加大制度性开放力度,“十三五”以来新设外资企业数、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分别为2547家、119.5亿美元、34.9亿美元,现有8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主动对接“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以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为重点,围绕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推进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海外贸易中心等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上海靓丽的“城市会客厅”。
打好科技创新策源的“动力”牌。闵行以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努力将拥有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和众多科研院所等科创资源的“聚宝盆”真正转化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形成了高校、园区、社区联动发展的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至2019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239家,占全市总量的9.6%,列全市第三;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列全市第二,在孵企业1265家。
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助力”牌。闵行聚焦打通行政审批“痛点”“堵点”,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为企业开办和项目审批提供“保姆式”帮办服务。聚焦事中事后监管,率先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搭建全市首家企业用工信息共享平台。去年在《上海各区综合营商指数报告》中,闵行要素供给、创新活力指标排名靠前。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内资企业法人1.24万户,同比增长118%;完成合同外资18.3亿美元,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到外资4.7亿美元,同比增长6.3%。
打好产城融合发展的“实力”牌。闵行围绕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创建任务,立足虹桥商务区和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一南一北”发展定位,全面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宜居生态新城。闵行致力打造优势产业,立足“南制北服”产业布局,推进北部地区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依托吴中路商务区、七宝生态商务区、莘庄商务区、南方商务区、九星等地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南部地区以上海南部科创中心为核心,依托紫竹、闵开发、临港浦江园、莘庄工业区、人工智能试验区、民用航天基地等加快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的发展。闵行致力于推进职住平衡,不断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住得更好的目标。“十三五”以来提供租赁房源累计约11.7万套,建成动迁安置房1.7万套,到今年底全区住宅面积将达9031万㎡,人均面积达到35.6㎡。
迎办进博会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进入倒计时50天,闵行区服务保障进博会各项工作也全面进入冲刺阶段。
闵行区紧紧抓住进博会在家门口举办的宝贵契机,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考验,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在开展精细管理、提供精心服务、打造精致环境上狠下功夫,努力为第三届进博会提供一流的城市环境和一流的服务保障。
坚持“一盘棋”理念,闵行制定完善总体工作方案,确定全区服务保障第三届进博会八个方面83项重点任务。该区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服务保障进博会的始终,面向全区各级党群组织和干部群众发出《奉献进博当先锋
党群进博作表率》倡议书,定制党建服务保障进博“三张清单”,梳理形成10项需求清单、55项资源清单和19个项目清单,最大限度构筑“进博同心圆”,打造“服务共同体”。
聚焦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闵行严格落实“好”和“精”的要求,快速推进服务保障第三届进博会新增项目和跨年度续建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重点做好绿化景观提升、核心区景观灯光提升、核心区市政设施改造等重点项目。在进博会核心区域进一步丰富绿化形态,突出浓郁的绿化特色氛围,并在水环境保障中运用了新技术和新设备,确保水清岸绿、景色宜人。围绕持续深化窗口服务保障,发布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全力营造热情友好的服务氛围,展示闵行良好的文明形象。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闵行着力放大和承接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高起点建设虹桥商务区(闵行部分),积极促进闵行开放升级、贸易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服务升级、形象升级。
首先,着眼建设战略增长极,激活大枢纽优势,打造总部经济首选地。目前,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已入驻近5000家企业,其中约170家总部型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商务、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以跨国公司国际总部和长三角龙头企业为首的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虹桥商务区总部引领、长三角周边城市生产制造”的产业分工模式。
其次,着眼建设开放新高地,发挥先手棋作用,打造进口商品集散地。目前,“虹桥品汇”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一期签约入驻企业109家,吸引了来自70个国家(地区)、1200个品牌、1万种进口商品。B型保税物流中心于去年10月投入运营,服务28个国家和地区、185家展商、价值4.4亿美元商品参展。创新运营模式,探索“会场+现场”“线上+线下”“展台+平台”等多种特色展销方式,强化虹桥进口集散功能辐射,实现“买全球”“卖全球”,为长三角周边区域提供价廉、物美、质优的国际进口商品和高端品牌推介发布会展厅。
第三,着眼建设城市样板间,放大试验田效应,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依托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等重大项目,不断提高虹桥前湾地区商务商贸、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集聚。加强美国学校、新加坡学校、诺德安达双语学校等国际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高标准建设前湾公园等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强化高端医疗、教育、文化配套设施在长三角的辐射能力,为长三角高端商务人才提供生态、友好、开放的宜居宜业环境。
全力“创全”
人民城市焕发文明活力与魅力
闵行区于2015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之后,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理念,举全区之力,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在2018-2020创建周期中,闵行区2018、2019连续两年的年度测评成绩都位列全国直辖市24个提名区第一。闵行区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德厚闵行、文进万家”为理念,把“创全”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融为一体,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突出核心价值观灵魂主线,构筑崇德向善闵行。闵行积极选树各类先进典型,涌现出王曙群、王海滨、胡振球(提名奖)3位全国道德模范,刘显保、鲍美利等14位“中国好人”,全国文明家庭张灿红家庭以及160多名市、区两级道德模范。作为全国第二批试点,初步完成闵行“3+X”文明实践阵地网络体系建设,建成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14个、居村文明实践站543个、文明实践益空间114个,全区注册志愿者达48万余人,占常住人口的19%。以市民修身推动道德涵养,建成市、区两级市民修身基地34个,打造“传统文化”“美丽乡村”“红色印迹”等市民修身主题线路8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7个、全国文明单位15家、全国文明校园1家。上海市文明镇、文明社区创建实现全覆盖。
注重以文化涵养城区文明,构筑文化厚重闵行。闵行着力做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社区“邻里中心”97个、农村“文化客堂间”25个、24小时自助“城市书房”11个,上海合唱节、上海广场舞大赛、上海沪剧节、上海太极文化节等四大群文特色品牌落户闵行。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九九重阳·颛桥糕会”成为上海市重阳节庆项目。深化“修齐讲堂”品牌功能,2017年开讲至今累计举办讲座2446场。拓展公益宣传阵地,把公益广告覆盖延伸到高铁、地铁、公交、道路、社区、园区、厂区等各个领域,建设“园、亭、廊、角、墙”景观式公益广告150余处,原创公益广告200余幅。策划推出闵行区市民文明自律16条Vlog宣传短片,原创网络周播剧《寻找改变的你》荣获中国文明网“优秀新媒体创新案例”。
全力提升城区服务能级,构筑和谐宜居闵行。闵行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立健全创建机制,形成了层级领导责任制、双月“创全”通报制、同创共建对接制、多元巡查监督制和问题整改问责制等一系列创建工作机制。2018年以来,全区完成377公里河道综合整治,61个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667个小区进行了“美丽家园”施工改造,788条段道路建成“美丽街区”。“十三五”以来,闵行区完成各类绿地建设640公顷,建成闵行文化公园、浦江郊野公园、马桥森林体育公园、外环生态专项(梅陇段、华莘段)等绿地公园。2020年,闵行还将完成85公顷各类绿地建设,科创公园、万源公园、许浦水韵公园、虹秀绿地、马桥人工智能公园等项目将陆续启动。全面开展“一网统管”,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能级,畅通群众建言献策通道。2018年以来共依托大联动平台办结“创全”案件10万余件,完成100个红色物业示范社区、14条诚信示范街、16个文明行为示范圈创建。持续开展菜市场及周边环境、背街小巷、农村公厕、三类沿线、文明交通等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城区环境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
坚持人民至上
让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
闵行区坚持人民至上宗旨,立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以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提升为导向,着力破解“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品质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加速旧房改造,让居住更舒适。2019年,闵行区结合全市第三轮旧改总体部署,全面启动新一轮旧改,对旧改再提速、再发力。该区制定出台了旧改“2+2”行动方案,对全区旧改统筹谋划部署,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剩余的10126户约73万平米老旧住房改造。针对江川等老工业基地203栋老旧工房(6424户31.65万平米)厨卫合用问题,重点解决成套化改造;针对以颛桥老街为代表的26个老街片区(3118户27.7万平米)房屋质量差、内涝火灾等安全隐患突出、存在“拎马桶”现象等问题,重点推进房屋质量、消防安全、卫生设施、内涝问题等“四个保基本”改造;针对集中城市化区域剩余20个“城中村”地块(584户12.85万平米)与周边形态功能落差大的问题,重点推进动迁拔点。具体实施过程中,既坚持“保基本”政策底线,尊重群众意愿,因地施策、因房施策,同时注重工程质量及公共配套、居住环境优化、美化,努力提升旧改居住品质。
优化资源配置,让教育更均衡。闵行区加快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十三五”期间,区镇两级教育总投入达287.2亿元,年均增长约5%,拥有上海近三分之一的国际学校、400多所基础教育学校,学生近23.7万,教育总量全市第二。该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立7个教育集团、14个学区,实现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大力推动“智慧校园”改革实践,成功创建全市唯一“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
提升医疗服务,让看病更方便。闵行区扎实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获评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区”称号,家庭医生组合签约数和延伸处方数在全市名列前茅,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形成。该区不断健全卫生服务体系,现有三级医院8所(华山西院、儿科医院、仁济南院、五官科医院、市五医院、闵中心6所已建成,老年医学中心、市口腔医院2所在建),构建了八大医联体,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入选国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闵行捷医”平台功能日趋丰富,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2019年闵行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4.7岁。
深化养老改革,让居民更安心。闵行区不断强化养老设施建设,全区养老床位超过15600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现有日间照护中心84家、老年助餐服务点111家。该区探索把农村宅基地住宅改造成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4家农村版长者照护之家,新增村组示范睦邻点100个。闵行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全区61家执业养老服务机构已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建成全市首家认知障碍专业照护机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