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建设人民城市,需要怎样的上海体育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城市的发展在多个维度上具有重要价值。实践中已有部分城市凭借突出的体育特征或独有的体育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竞争优势,进而在激烈的全球城市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为全面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精神,结合上海体育“十四五”规划编制,市体育局启动配套政策的研制工作,确定编制《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纲要》,沪上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并展望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前景。

●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分“三步走”

到2025年,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前列,迈向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到2050年,形成“一城一都四中心”发展格局,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四梁八柱”

“一城一都四中心”的支撑体系,即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打造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全球前沿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知名的体育消费中心,建设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六方面共同构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内涵。

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关乎民生

2015年7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46号文,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一目标。2017年5月,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任务写入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2020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再次明确要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参与编制《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社会所所长宋娟介绍了相关背景,基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评价指标的5大维度,即重大体育赛事、职业体育俱乐部、大众体育基础设施、体育产业,围绕“建成什么样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如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个命题,在“十三五”时期形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借鉴伦敦活力城市蓝图、新加坡体育2030愿景等城市体育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一城一都四中心”的支撑体系。

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纲要》突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把体育放在人民城市建设大局中谋划,《纲要》明确提出,国民体质与健康素养是国家安全、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要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方针,通过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培育市民“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以及打造天天有比赛、人人可参赛的群众体育赛事等路径,让人人从参与体育中收获健康,让整座城市因体育而更富生机与活力。

宋娟谈到,“近年来,上海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在引进国际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民众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纲要》的编制梳理出一条主线,兼顾细节,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可谓水到渠成。《纲要》对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着重阐释,提出了明确的数据指标和任务,这也是承下启下的重要阶段。”

《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体育活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时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左右,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35个,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维持在97%以上;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齐头并进;涌现一批有全球号召力的优秀运动员;青少年体育素养大幅提升,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举办一批顶级大赛、全球展会,拥有一批知名体育机构、有影响力的体育职业俱乐部、有实力的体育科研中心等。

对标世界级领头羊寻找差距

体育日渐成为紧扣城市脉搏、点燃城市激情的助推器,成为打造活力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民生事业。上海要以全民体育促进全民健康,同时带动体育产业,用体育激发城市活力,努力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让“体育”成为人民城市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品牌。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国际体育经济学会副主席刘东锋长期从事体育与城市发展的专题研究。他认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与全球卓越城市的建设目标高度相容,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互相促进。

刘东锋在深入研究后发现,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普遍具有这样的共性:曾经举办过奥运会或足球世界杯这样的大型赛事,是著名的赛事之都;拥有众多全球著名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已经变得高度社会化、生活化和产业化。

“综合国际上现有的三大全球体育城市排行榜结果显示,伦敦、巴黎、东京、纽约和洛杉矶,是世界公认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他们中除了纽约之外,都曾举办过一次或多次奥运会。此外,伦敦、巴黎、纽约身为网球四大满贯的举办地,无疑是世界网球运动的圣地,而伦敦马拉松、东京马拉松、纽约马拉松、环法自行车赛等赛事,也都是影响力广泛、深入人心的全球顶级品牌赛事。”刘东锋说,这些城市都拥有数量众多的品牌职业俱乐部,比如伦敦就有英超中好几个知名俱乐部,而纽约与洛杉矶则是拥有北美四大联赛职业俱乐部数量最多的两个城市,凸显了其对全球职业体育的辐射与影响力。

在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道路上,对标这些已有的世界级领头羊,上海还有很多提升和进步的空间,包括资源配置能力。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是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着力促进体育人才、体育场馆、体育机构等各类资源汇聚流通,积极引导商业资本拓展体育产业新蓝海,才能进一步提高体育竞争力。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杜梅认为,上海的天时地利已经有了汇聚各方资源的吸引力。比如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的成立,是继纽约和悉尼后的全球第三个国际体育仲裁院分支机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落户黄浦滨江,成为第一个引入中国的国际级体育类专业博物馆,也是第一个异地建设发展的国际体育组织所属博物馆。

杜梅谈到,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体育产业来说,如果有体育金融类企业落户上海,对初创型体育企业融资发展有很好的支撑。下一步需要探索配套制度,不断创新体育金融服务,鼓励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吸引国际体育组织、体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不断提升体育规则、制度、标准等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打好“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基础

赛事是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体育赛事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体育活力、文化活力,也将进一步助推城市经济、文化、生态体系等的建设。上海大型体育赛事的数量与级别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平均每年承办国家级以上赛事150场左右,其中国际性赛事近40%,已形成以F1中国大奖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为核心,以各区“一区一品”赛事和各类特色商业性精品体育赛事为支撑的高级别体育赛事集群,赛事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纲要》发展目标指出:到2025年,上海“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基本建成,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同时,《纲要》提到:“充分发挥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比较优势,共同申办举办顶级国际综合性赛事和国际单项赛事”。

对此,上海体育学院教授、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黄海燕认为,“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打造,始终需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

黄海燕以2021中国世俱杯为例,提出了两种“长三角一体化”办国际大赛的模式:一种是长三角城市携手,一起办赛,共同组织;还有一种是,赛事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可以发挥赛事辐射效应,在长三角形成联动。“比如,原定于2021年举办的中国世俱杯,开幕式、决赛都在上海进行,围绕这个顶级赛事,长三角城市可以一起组织境外球迷前往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观摩赛事、体育旅游,也可以组织长三角足球的群众性赛事,共同营造世俱杯的浓郁氛围。”

根据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发布《2019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上海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释放出巨大的产业潜能,特别是重大体育赛事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举办的12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体育赛事共带来30.9亿元的直接消费,相关产业拉动效应超过102亿元。12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体育赛事中,上海ATP1000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三项赛事直接经济效益的贡献占比超过70%。这三项赛事,都属于“职业”体育赛事。

黄海燕认为,国际赛事之都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体育产业规模的提升,一定是以职业体育赛事为核心。“如果上海以伦敦、东京、巴黎和纽约作为对标,就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职业赛事、国际单项赛事乃至顶级国际综合性赛事的强力支撑。”

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郑国华谈到,除了申办世界大型赛事,上海要大力发展社区、街头群众赛事。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企业、俱乐部、小区物管、高校等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群策群力,大力开展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构建多种类、多主体、多层次的体育赛事体系,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

《纲要》的主要任务把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放在首位。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曹可强认为,上海市民的三大健康指标长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且已连续十多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上海率先提出“活力之城”的目标是科学和精准的。活力之城,将创造人性化的运动环境,高品质的运动空间,倡导“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体育运动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

曹可强认为,创造人性化的运动环境,体现在政府、社会、广大公众将形成合力,来落实这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将体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政府角度来说,将提供政策上支持,如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融合化、智慧化;提供活动上的支持,如举办城市业余联赛、市民运动会等大众参与的赛事,并形成市、区、街镇三级赛事活动体系;提供服务上的支持,如上海全国首创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已经覆盖了全市全覆盖;提供途径上的支持,如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等等。

从社会角度来说,上海未来将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尤其是体育健身组织(非正式体育社会组织)的加强和治理,比如晨晚练的健身团队、广场舞等等,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活力和粘性,使体育健身组织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通过依法治体、协同治体,政府和社会共同提升全民健身的环境,促进老百姓天天想健身。从个人角度来说,将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地投入健身活动中去,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目前,上海市民体质水平虽然领先全国,但青少年人群的体质优秀率不高。2025年,上海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要达到45%以上。

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主要通过三个点来落实:一是布局上的优化。上海将摸清布局运动空间存在的短板,并增加数量、完善功能、提高质量;二是拓展市民体育活动空间,新建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设施;三是存量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和使用效率的提升。

倡导“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三个抓手,即体教融合、体医养融合、体旅融合。其中,体医养融合更是上海率先提出的做法。上海老年人口数量庞大,需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实现体育健身与养身、医疗、保健、康复、养老等融合发展,属于上海特色。到2025年,上海目标建成100家左右体医养融合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目的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身、康复、养老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

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郑国华谈到,对标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上海在体育人口、体育产业等指标数据方面仍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大众体育的开展至关重要。其一,人人参与体育的城市才是真正的体育之城;其二,开展大众体育有助于体育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与自我造血功能。市民对体育参与的热情提高了,自然会产生对装备、器械和观赛等方面的需求,进而刺激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其三,开展大众体育有助于加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特别是上海这种大城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而身边体育活动的开展,无疑为市民融入城市提供了快捷方式。

让体育成为人民城市的文化符号

在《纲要》中,“建设全球更具影响力的体育文化中心”是一项重要的建设目标。对此,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肖焕禹认为:“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小到一个企业,文化都是不和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进程中,发展上海的体育文化,提高上海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

肖焕禹认为,要成为全球更具影响力的体育文化中心,上海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座城市是由广大市民组成的,老百姓的意识、观念决定了城市的文化,”肖焕禹说,一种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只有上海整座城市的普通市民有了主动、自觉的运动意识,并把运动作为生活中除了“吃穿住行”外不可或缺的“第五要素”,体育文化才有了植根的基础。

上海是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重要城市,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海派体育文化,在继续发展海派体育文化的同时,也要发展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比如武术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可以为上海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增添魅力。

肖焕禹提到,应注重上海和全球的国际交流和体育文化传播,大力发展体育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此外,发展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赛事市场和球迷文化,也是上海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李林青谈到,去过纽约的朋友都会被大街小巷的运动人群吸引,这座城市拥有大量四季皆宜的娱乐健身场所,如公园、操场、高尔夫球场、河边休闲小道、室内体育竞技场和日常会员俱乐部等,其活动包括皮艇、游泳、体操、攀岩、骑马、骑自行车等。可以说,体育运动塑造着城市的精神风貌,也形成了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独特的体育文化。

“十四五”时期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关键期。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体育设施、青少年体育、体育改革、体育法治、体育科研、体育人才队伍、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文化和信息化、体育对外交流等领域的方方面面,与人民城市建设共生互融、相互赋能。《纲要》体现了体育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鲜明特征。上海将加快实现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的转变,让体育成为人民城市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品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