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中职“民文基地”圈粉众多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插花、茶艺、古籍装帧、木偶长绸舞……2020年11月14日,“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2020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展演”,在中华艺术宫艺术剧场举行。至此,2020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的市级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20年,是让人难忘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民文基地市级活动的原定计划,却没能阻止其前行的步伐。全市中职11所民文基地校在项目承办单位——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成才与就业》团队的组织下,及时反应、快速应对,根据实际重新策划、安排,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民文基地传承教育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并获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至2020年底,基地共完成市级活动24场次,其中专题培训12场、特色讲座11场、展演1场。

与时俱进

让民文火“出圈”

为提升文化自信、展现民族文化魅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实现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创建基地的初衷,承办单位对各基地校的市级活动进行了大力、及时的推介与宣传——活动前,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预告并开通报名通道;结束后,在微信及杂志上以文字、照片、动图、视频、二维码等多种形式进行多角度报道,今年还增加了直播、VLOG(视频博客)、短视频等新形式,扩大了基地的社会影响力,也获得了读者和观众的好评。

因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线下活动严控人数,仅预约者可到现场参加。为弥补没抢到入场券的民族文化爱好者的遗憾,也为扩大受众面,基地引入时下流行的直播,让民族文化有了“出圈”的机会。基地还将每次直播的回放视频上传至“成才与就业”B站账号,这样,即使活动结束了,感兴趣的观众也能随时随地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一新举措,让今年线上及线下参与活动的人数增至4000人,活动宣传覆盖30000多人。

在中国古籍缮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推出的“链接传统与现代——古籍修复工作的日常”市级讲座的直播间中,网友们讨论热烈。其中,网友“坏龙家的岚岚”说:“原来古籍这么有意思,可以出‘拟人’了。”拟人,一种备受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创作手法,指将常接触或喜爱的事物描绘成与人相似的形象。可见,直播这一形式有趣、接地气,有助于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年轻人群体。

今年,基地校还在个性化活动中借助拍摄VLOG和短视频、开设云课堂、开展云艺术周活动等新举措,打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了辐射范围和受众人群。如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服装专业的教师方闻,就参与了两门盘扣制作微课的录制,微课还入选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育案例库;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基地——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推出线上二胡艺术周,吸引了近2000人关注,他们线上云观看、云互动,在家就能学到专业的二胡知识,并欣赏高水平的二胡演奏。

名家助阵

扩大社会影响

今年,各基地校借助专业优势,广邀名家,开展了众多全新的专题培训与特色讲座,包括在博雅茶韵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举行的“缤纷调饮茶”培训、在中华艺术宫开展的中国优秀建筑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房地产学校“古代建筑营造观念”讲座等。此外,上海音乐家协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IPEA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理事王洁,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上海市茶业行业协会理事黄立新等名家,也成为传承教育活动的主讲或指导老师,带领听众和学员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些市级活动一票难求,场场人气爆棚。

戴微是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基地——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今年推出的名家。11月14日,在中华艺术宫,她带来了“广陵琴派之历史溯源与乐风探微”古琴市级讲座。戴老师自幼习琴,先后师从古琴大家龚一、广陵派大师张子谦、琴学理论家林友仁、吴门琴社社长吴兆基,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两个小时的讲座,戴老师及其邀请的嘉宾现场演奏了15支曲目,宛转悠扬的琴音让听众如痴如醉。

在工艺美术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推出的“景泰蓝——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讲座中,主讲人程惠琴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她认为,今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还要寻求珐琅塑造、珐琅工艺、珐琅表现语言的突破,并将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思潮融合,更大程度地发挥景泰蓝的潜质。因此,她一直致力于跨界传承,已尝试过将珐琅工艺与玻璃工艺、木工艺、皮革工艺等结合,这使得听众们大呼神奇。讲座结束后,一位学雕塑的听众找到程老师,说未来想与她一起探索如何将珐琅与雕塑相结合;一位美术画室的老师说,听了这次讲座,想给画室小朋友开设景泰蓝专题课,说不定未来画室里会走出景泰蓝工艺的新传承人……名师讲座给听众带来的启迪,由此可见一斑。

文化育人

展现民文之美

民族文化并不是曲高和寡、难以接近的,它们本就来源于生活。六年来,基地不断推陈出新,探索传承教育新模式,让越来越多人走近传统文化,继而发现她的美。

在戏曲表演艺术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戏曲身段表演教师、戏曲基本功学科带头人李燕副教授主讲的“戏韵身形”讲座中,一位小男孩非常引人注意。他年纪虽小,舞起水袖来十分有范儿,接受采访时还说自己已想好在12岁时报考戏曲学校。这场讲座还吸引了外国友人。一位蓝眼睛的宝宝是全场年龄最小的听众,只有一岁半。她的母亲来自俄罗斯,父亲来自法国,一家人听不懂中文,但对戏曲水袖很感兴趣。她的母亲说:“我们以前只看过戏剧、芭蕾,今天第一次看中国戏曲,感觉太美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在珠算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推出的“指尖上的非遗文化”讲座中,上海市少儿珠心算进修学校副校长郭建文向听众介绍了算盘的构成,并传授了指法。现场,她的三个学生还来了一场紧张刺激的“心算大战”。有听众惊叹:“数字我都没听清,小选手已把心算出的答案脱口而出,原来珠心算是这么厉害的一件事。”在这场讲座中,基地校还为每位听众准备了“风铃算盘”材料包,让大家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算盘的构成以及算盘作为装饰品的价值所在。一位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说:“这样的制作,让非遗生活化、趣味化,能让孩子从小就与非遗亲近。”

在中国舞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培训中,学员们跟着主讲人倪倩云老师翩翩起舞,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在身体动作中感受蕴含其间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我以前知道传统文化中有‘阴’和‘阳’的概念,今天通过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太长见识了。”一位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说自己收获颇丰。

每年,各基地校精心准备的市级活动,都获得了粉丝们的热情回应。他们中,有的呼朋唤友组队参加活动,有的“全家总动员”,还有的在活动结束后积极撰写体验稿,记录参加活动的经历与收获,表达对基地的感谢、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中,也不乏这样的身影:早上4点起床,就为参加龙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的“龙舟操作技巧体验”培训;追随名家脚步,从外地赶来,聆听戴微主讲的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基地——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广陵琴派之历史溯源与乐风探微”讲座;守着“成才与就业”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秒杀”中国传统插花传承教育基地——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上海市园林学校)“盆花和篮花作品的插制与赏析”讲座的名额……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基地将一如既往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达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目标,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