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记录台上发言者的讲话内容,及时抓拍仪式现场的精彩瞬间,分工采访获奖者和与会嘉宾……2020年12月5日,在“第二届上海职业教育新闻人物”表彰会上,一群身穿米色马甲的学生记者非常忙碌。
他们,是《成才与就业·职Campus》杂志(以下简称“《职》刊”)的学生记者。得益于近年在《职》刊学生记者团的成长与蜕变,他们已颇具“专业范儿”,很好地展现了上海中职学生记者的风采。
在上海市教委职教处的指导下,《职》刊创办于2014年,以“以文字记录青春故事,用才华成就事业梦想”为办刊宗旨,学生记者团则由《成才与就业》杂志的专职编辑部带教。采访、写稿、摄影、画插图、做直播、拍VLOG(视频博客)……六年来,在这一全国性大平台上,一批又一批学生记者不断发掘潜能并学以致用,充分参与杂志制作出版的各个环节,不仅提升了综合素质,还成为上海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理念的一大成果,《职》刊也由此成为展示和宣传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成果和中职生风采的重要平台。
疫情下
求新求变
“大家好!今晚的夜聊依旧是八点开始。我是主持人李煜旻,来自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第一次主持夜聊活动既紧张又期待。今天的主题是:新职业知多少……”
“哈喽!小伙伴们,我是今晚夜聊的主持人,来自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的张舒欣。夜聊开始前有五分钟表情包大比拼,不知道一周过去大家的表情包弹药库有没有重新装满呀?今天的主题是:那些珍贵的回忆……”
“又到了令人期待的周五夜聊日。我是刚从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毕业的王哲,社团经历丰富。新学期,一年一度的‘百团大战’近在眼前,你是不是快挑花了眼?那么,作为久经沙场的社团‘老鸟’,我来告诉你选社团的秘诀……”
2020年,《职》刊学记团QQ群里的“周五夜聊”,与往年相比更加活跃。
“周五夜聊”,即每周五在线上召开编前会,商讨杂志的重点选题,策划选题落实方案及责任人,交流校园新鲜事,是《职》刊学记团的一大特色。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职》刊线下活动的原定计划。带教团队——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成才与就业》编辑部快速调整,积极探索新模式,决定加强学生记者间的线上互动,并对“周五夜聊”进行改版,不再由编辑主持,而是试行主持人轮流制,鼓励学生记者主动报名担任主持人,这得到了学生记者的热烈响应。
在编辑的带教与指导下,报名的学生记者提前撰写主持词、策划流程、设想预案、发布预告;在夜聊过程中,积极暖场、互动并控场,引导众人参与;结束后,还认真复盘,总结得失。其间,他们脑洞大开,想到了“先斗图五分钟”“编辑部老师说寄语”“全员大方秀出自己的声音”等创意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全体学生记者积极参与其中,《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面试糗事》《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你的专业能摆什么摊》等夜聊“成果”,成功发表在杂志及微信公众号上,受到众多读者朋友们的关注。
“第一次在线上当主持人,紧张之余更多的是兴奋。”张舒欣说,“一场欢快而充实的夜聊,少不了精心的准备。我从中不仅锻炼了胆量,还提升了主持表达与组织领导能力。更令人高兴的是,这样的夜聊让学生记者更积极了,凝聚力更强了,我还认识了很多兄弟学校的小伙伴。”
正如张舒欣所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严控线下活动的情况下,《职》刊学生记者在线上的沟通交流中增进了解、相互熟悉。在老生发挥“传帮带”作用的同时,这种互动也增强了学生记者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成为团队健康发展的“基因”。
在新事物、新变化层出不穷的2020年,除了“周五夜聊”改版,直播也是《职》刊学记团的一项新尝试。学记团中的摄影记者紧跟时代潮流,在外出采访与体验活动中“玩”起了直播,拍起了VLOG,并将视频上传至“成才与就业”
B站账号。
负责直播的陆珺喆同学,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与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中高职贯通广播电视技术专业。每次活动开始前,他都找好角度、不断调试。活动开展过程中,他家中的电脑会根据预先设置的程序,录下直播全程。活动结束后,他就剪辑视频并上传。陆珺喆的学弟王胤舟是VLOG的负责人之一。拍照、拍视频、构思脚本、视频剪辑……尽管每次都任务繁多,但他总能又快又好地制作活动VLOG。
这不但扩大了活动的受众面,也为学生记者学以致用、施展才华提供了实践机会。陆珺喆说:“在疫情影响下,直播行业的发展加快了,办活动时开设现场直播成了很多活动的标配,作为学生记者,自然要与时俱进。”《职》刊的学生记者就是这么充满激情、踏实肯干、勇于创新。
勤思考
佳作频出
《抗疫我们在一起》《战“疫”间的思考》《上网课后才明白》《这些好方法助你线上学习》……年初,疫情发生后,《职》刊学生记者及时反应,围绕“抗疫”与“在线学习”,迅速写稿、画插图,还在同学中广泛征集文字稿、绘画作品,其中涌现出不少佳作。这些佳作,既是上海中职学子积极抗疫、居家学习的生动反映,也饱含着他们对疫情和线上学习的深入思考。
春节期间,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裴静加入了学校劳模班“小数往前冲”区块链大数据志愿服务团队,与队友们在短时间内运用专业所学开发小程序,提高了村居干部和学校老师收集与汇总健康数据的效率。在《战“疫”间的思考》一文中,她感慨:“只要有心,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专业所学与个人所长,为疫情防控作贡献。”
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网课,让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中高职贯通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陈果,对“接受变化、适应变化”有了深刻体会,他把这些都写进了《上网课后才明白》这篇稿件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保持对学习的渴望,接受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并根据这些变化思考对策,而不是一遇到困难或阻碍,就双手一摊,说‘我太难了’或‘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上了一段时间的网课后,作为班长,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中本贯通自动化专业的陈依慧常组织语音会议,邀请成绩优秀的同学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在无法面对面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创造互相讨论的机会,比如线上讨论。这种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对今后的升学、就业都很有帮助。”这是陈依慧在《这些好方法
助你线上学习》稿件中写下的经验之谈。
2020年,还有不少学生记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成为《职》刊“热议”“原创”“升学加油站”等栏目的选题,包括《“四史”你学了吗》《厉害了我的国》《也说偶像》《学业水平考冲冲冲》等。
如在一次“周五夜聊”中,学生记者提到了关于“追星”“偶像”的问题,后来“袁隆平、钟南山、李兰娟走进校园,师生夹道迎接、高喊欢迎口号,现场秒变‘追星’现场”的新闻成为一时热点。很快,《也说偶像》就成了“热议”栏目的选题,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记者分工合作,从自身视角出发,探讨“偶像是怎样的人”“视谁为偶像”“偶像应该如何‘追’”等问题。
这些,都让学生记者在提高新闻敏锐度与写作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思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学会多元看待问题,也愈加明白“强国一代”的使命担当。
大蜕变
人生出彩
每年,都有一批自我要求高、追求上进的学生记者成长为团队中的骨干力量——
他们羡慕学长以前取得的优异成绩,暗下决心传承延续学长们创造的佳绩,努力成为学生记者中的佼佼者;
他们对每次征稿,都说“我想试一试”,因为试了才知道自己的稿件能不能被录用,不试就连机会也没有;
他们每次活动都报名参加,哪怕家住青浦、松江或崇明,也会毫不犹豫地在清晨四五点起床,赶往活动现场;
他们积极采访主讲人、体验者、听众,在讲座和培训活动中,通过面对面交流,掌握一手素材;
他们用手机和相机摄影、直播,以照片、动图、视频、二维码、直播回放等形式,助力报道宣传,也留下了宝贵的“档案”材料;
他们还积极发挥骨干作用,调动学弟学妹们的热情,带教新人,为团队的后续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此外,不少学生记者还是“复合型人才”。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刘倩,不仅擅长写稿,还有着一定的插图绘制能力;上海市医药学校的俞亦辰,不仅写稿不在话下,拍起照来也颇为专业;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的柴思岑,不仅有着扎实的采访与撰稿功底,还能熟练制作微信公众号推文……
正因为有了他们,拥有“人物”“体验”“升学加油站”“烦恼终结站”“解忧小站”“热议”和“原创”等栏目的《职》刊,如期出版了全年杂志;目前在上海60所中职校建立了学生记者团队,有近两百名学生记者,其中包括一支30人的市级核心团队,以及一支40人的美术设计和摄影团队。2020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职》刊学记团还顺利开展了26场市级采访活动。其间,校际学生记者联合采访小组通过敏锐观察与采访实践,报道了不少上海中职校园的新鲜事以及上海职教领域的盛事。
近年来,上海职业教育努力探索全方位综合育人模式,“文化育人”便是有效模式之一。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职》刊学记团中涌现出不少获得蜕变、人生出彩的优秀学子。他们升入高校后表现优异,在求职面试中很受青睐,走上工作岗位后广受好评。
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2018届酒店管理专业的施叶青,因学生记者经历而选择学新闻。如今,她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担任校学生会新闻部部长,肩负重任。
2020年,从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卜凡考入了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日前还通过选拔,成为上海市学生联合会新媒体中心的一名实习编辑。他说:“这一机会的获得,离不开在《职》刊获得的成长与历练。”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高职贯通数控技术专业2020届毕业生富赟,曾在优秀学生记者评比中获得三等奖。求职时,学生记者经历让专科毕业的他,在应聘一个文案策划岗位时,不惧与本科生“同台竞争”,最终被用人单位破格录用。
上述案例,仅是《职》刊“文化育人”成果的小小缩影。未来,在《职》刊这一大平台,将有更多学生记者收获自信、施展才华,并在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收获一路惊喜,让人生出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