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坪乡唐家畈村全貌鄂坪乡杨家大院易迁安置房生态优美的鄂坪乡张湾村
记者 姜琨
通讯员 张吉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竹溪县鄂坪乡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脱贫故事,化作战斗在脱贫一线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广大干群戮力同心、奋楫笃行。
近年来,鄂坪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持续发力。短短几年,该乡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增收,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方百计谋产业
都说鄂坪如今不再贫,走进鄂坪乡张湾村,满目苍翠是茶叶、香菇大棚排成行……
曾经,张湾村农业产业效益低下,一直困扰乡村干部,如何将张湾村打造成溪城大山深处的“绿翡翠”,也是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心头之结。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和村
“两委”深刻了解到谋产业、抓产业是群众最期盼的事。张湾村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疫情期间劳动力被困家中,更反映出了村级产业薄弱、群众增收带动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入户走访、群众代表会等形式,张湾村
“两委”决定发展茶叶这一优势产业,使群众更加稳定地增收。说干就干,仅用20余天时间,该村就新建了高标准茶园200亩,一块块
“绿翡翠”镶嵌在村中,20余人实现了务工增收,人均年增收3000元。此外,该村还谋划发展了香菇5万棒,作为
“短平快”产业项目,带动20余人长年务工增收。
“张湾村只是鄂坪乡产业发展的缩影。全乡19个村,产业发展你追我赶,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局面。”鄂坪乡党委书记王大胜如是说。就近就业脱贫稳
“当上乡村保洁员后,我每个月有334元工资收入,不仅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还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出力,生活过得也很踏实。”三同村73岁的贫困户吴立成,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带上保洁工具、推着垃圾车,清理村里主干道上的垃圾和杂草。
说起最近的生活变化,吴立成打开了话匣子。虽然自己年事已高,劳动能力较弱,但一想到每月要花钱吃药的妻子,吴立成还是想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尽量减轻家庭负担。
村“两委”考虑到吴立成的家庭实际,便推荐他在村里当保洁员。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如今,吴立成脸上常见笑容,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鄂坪乡开发了一批乡村公益性岗位,帮助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实现就近就业,有效防止了脱贫后又返贫的情况发生。
此外,鄂坪乡还新建了产业扶贫车间25个、各类扶贫作坊204个,带动了近2000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孩子上学是大事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才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9年11月下旬,该乡通过专班普查并比对省学籍系统发现,九湾村学生钟泽林疑似辍学。孩子上学是大事,得知这一情况后,乡党委要求立即调查清楚,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子女100%入学。
驻村干部、乡中心学校教师、派出所民警几经寻找,仍无法获得该生监护人联系方式。乡中心学校和派出所商量决定,立即组成核查专班,深入到学生母亲胡密霞的户籍地河北邯郸实地调查弄清情况。
历经长途跋涉,在当地警方协助下,核查专班终于找到了钟泽林的母亲胡密霞,充分沟通后她表示愿意在当地让孩子入学。
“我们将严格落实各类教育扶贫政策,积极开展控辍保学
‘清零行动’,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确保贫困学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该乡中心学校校长表示。易迁搬出新生活
青山绿水间,鄂坪乡杨家大院安置点一排排白墙新砖的安置房错落有致。易迁户杨发兵乔迁至此后,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这房子真漂亮,没想到这么快就住上了。”42岁的杨发兵对新建的易迁房十分满意。杨发兵因没有一门挣钱的好手艺,多年来,一直想盖房就是攒不起来钱。2016年,在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杨发兵终于圆了自己的新房梦。
刚刚搬进安置点后,杨发兵心里却又犯了愁,原来是自家的猪圈离安置点太远,每天很难照顾猪仔。为了解决群众养猪问题,村“两委”决定在杨家大院附近建设猪圈,满足群众需求。当年,杨发兵通过养猪实现收入12000余元。见到效益的他,在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资金帮助下,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闲暇之余,杨发兵又学习了酿酒技术,苞谷酒出售给村民,酒糟用来喂猪,收入实现良性增长。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该乡还在各安置点大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搬迁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