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桃花岛景区举办乡村旅游年货节举办桃花岛金秋音乐美食节游客在景区农家乐享受竹溪美食风景优美的龙湖湿地公园
记者 毛以国
金秋十月,竹溪县桃花岛景区游人如织,到处欢声笑语。依托乡村优美自然环境、桃果等特色产业基地,景区投资11.8亿元打造的“文旅+康养+田园”综合体,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000万元,带动1000余人就业创业,辐射带动竹溪县水坪镇6个村2000余人脱贫。
以上只是竹溪县实施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以全域理念统领全景竹溪,按照“全域景观、诗意田园”中国候鸟旅居县形象定位,实施“15315”发展战略,咬定文旅名县创建目标,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共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乡村生态环境好起来、产业发展强起来、农民荷包鼓起来。2019年竹溪县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20多亿元。抓融合:景区深蕴文化味
“来竹溪,我氧你。”进入竹溪县,醒目的宣传牌立在高速公路出口。
竹溪素有
“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的美誉,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是竹溪旅游的两张名片。
竹溪文化厚重,庸巴文化、夯土文化、家风文化源远流长。让文化借旅游走向远方。近年来,该县深入实施
“文化+”
“旅游+”战略,引入市场主体70多家,桃花岛夯土小镇开园,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创4A成效明显,天池垭、岱王沟、国际漆艺村、绿之恋特色文旅产业链等项目进展顺利……一个个项目的建设,助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风景和文化融合,龙王垭景区是个生动案例。龙王垭茶场建于1953年,核心区2万多亩茶园风景优美。2011年,龙王垭茶业公司着手将茶园打造成景区,除了栽花、植树、建游步道,
“文化味”成为重要建设理念。依托茶文化,建成陆羽文化广场;依托竹溪
“中国生漆之乡”美名,建成亚洲第一个生漆博物馆……龙王垭先后被选为首都劳模和专家院士休疗基地,目前正创建4A级景区。2019年茶园接待游客60万人次;今年1月至9月已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激活力:文化搭台唱大戏
新洲镇楠木湖水域面积超万亩,水清鱼肥,是天然的优良钓鱼场地。从2017年开始,竹溪县在楠木湖连续举办四届省级、国家级钓鱼大赛,累计有2000多万名网友观看直播。由于赛事带动作用明显,2018年起,每年春夏秋三季,河南、陕西、四川、重庆等地钓友聚集楠木湖。当地农家乐、民宿从原来的10多家增长到现在100多家。附近楠木寨景区也火了,4年来,景区接待人数每年以30%速度增长。
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充分彰显资源优势,让沉淀的文化活起来,让隐匿的风光显出来,让路过的游客留下来。近年来,竹溪县坚持文化塔台旅游唱戏,先后举办全国垂钓大赛、
“百里景廊”文化旅游节、全国青年篮球锦标赛等活动;举办桃花岛音乐嘉年华、泉溪镇土豆节、丰溪镇蒸盆节、鄂坪乡采茶节等系列特色文旅节会,带动旅游逐年增长,文旅扶贫成果显现。
油磨坊、老爷车博物馆、乡村夯土民宿等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徒步、骑行、垂钓、采摘、观光、摄影、写生等户外运动火了起来,更多农户实现
“土地流转得租金、产品销售得现金、基地务工得薪金、资源入社得股金、发展产业得奖金”。惠民生:百姓吃上
“旅游饭”
“这是香米排骨,这是贡米藕泥……”今年
“十一”期间,竹溪县中峰镇两河口村的一家农家乐里,老板陈军给客人介绍新推出的
“贡米全宴”。4道炒菜、4道蒸菜、4道米点、4道汤菜和两种酒水,原材料全都含贡米,总价约500元,游客纷纷赞不绝口。中峰镇是贡米之乡,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全镇贡米种植基地有1.2万亩,年产值约3亿元。
旅游市场的火爆让老百姓得实惠。
“全县10万余人吃上旅游饭。”竹溪县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直接经济效益,旅游项目还带动全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譬如,竹溪县乡趣绿之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坚持走农旅融合道路,先后投入1.2亿元在双河口、庙耳沟村绿化荒山3100多亩,使昔日的荒岭秃山变成郁郁青山,变成花园。其中新修5米宽通村公路6.5公里、游步道5000多米,安装路灯150多盏,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铺设供水管网5000多米,解决两村800多人饮水难问题。该县在石板河开发旅游,以健康养老、运动休闲、乡村旅居为目标,将境内贵妃峰、腊梅沟、观音山、太极谷、凤凰湖五大片区30多个景点打造成3A级景区。引导带动扶贫安置小区居民合作开办民宿、农家乐;带动发展农特产业221亩,养殖土鸡6000只,今年5月至9月代销村民农副产品价值42.6万元。
文旅相融,迸发活力。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竹溪县将继续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惠民下乡、旅游产业带动等方面入手,持续探索文旅扶贫新模式,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材料提供:竹溪县文旅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