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特约记者 吴玉松 杨洪霞
一场秋雨过后,地处鄂陕交界的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一幅优美的山水田园水墨画直扑眼帘:近处,金黄的稻田散发着诱人的谷香;远处,黛绿的群山连绵起伏。傍晚时分,村民郑立菊和姐妹们一起在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文化广场上唱起自编的花鼓戏,跳起了扇子舞,欢快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然而3年前,郑立菊一家三口还住在交通闭塞的大山顶上两间土坯房里,种着6亩挂坡地,没有稳定收入来源。郑立菊一家生活的改变,得益于郧西县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他们在安置点开了家面点加工作坊,丈夫做木工兼一份公益岗位,儿子在外打工。2017年底,郑立菊一家脱贫。
地处秦巴山深处的郧西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县域面积3509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场、区),总人口50.42万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416户149400人,贫困村84个,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25942户70928人,贫困发生率为32.7%。截至目前,郧西县累计减贫14.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2%,历史性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因村选派分类施策
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郧西,如何确保全县近15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2015年4月,中组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
《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通知》。郧西县按照“因村选派、分类施策”的原则,向全县84个贫困村和202个非贫困村选派286支驻村工作队,每支工作队均有3名以上工作队员,选派处科级干部或处科级后备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兼任工作队长。全县9883名财政供养人员按照“一包五”的模式,对贫困户进行包联帮扶。
“第一书记”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群体,他们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杰出代表。在郧西,这样的代表还有很多:关防乡沙沟村村民用130个红手印留下的第一书记朱明瑛;店子镇七里沟村被称为“老黄牛”的第一书记李永洪;安家乡卸甲坡村“永不卸甲的第一书记”卢泽军……
5年多来,郧西286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把贫困户当亲人,着力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投入4.04亿元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了各类饮水工程1580处,全县农村日供水能力达到5.7万立方米,农村日蓄水总量达到7.5万立方米。
投入27.6亿元资金对全县286个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全面规划、统筹推进,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项目。新修水泥路2430公里,建设18个乡镇集镇水厂和269个村供水工程。
新建、改扩建便民服务中心154个、托儿所41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03个,完成了87个村文化体育“七个一”工程和贫困户广播电视、农村电网全覆盖,解决了贫困群众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等问题。
出台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制订了《郧西县关于防止返(致)贫开展动态监测和帮扶的实施方案》。摸排脱贫不稳定户676户2249人、边缘易致贫户1615户4955人,以及428户986人预脱贫对象,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户一档,一户一策,一户一专班,在扶贫小额信贷、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参与扶贫项目建设、“防贫保”等方面给予支持。贷款下乡
服务上门
扎扫帚,贴商标,打捆装车……9月24日早晨,在郧西县观音镇黄土梁村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香口乡上香口村贫困户谭应地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谭应地因肢体残疾不能干重活,合作社安排他做杂工,月工资1000元,包吃住,年终还能获得奖金。像谭应地一样在合作社就业的残疾人或贫困对象有40多人。
“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银行的帮助支持,金融扶贫贷款就是合作社发展的及时雨。”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令霞说,合作社发展初期,农行郧西县支行采取“政府风险基金+专业合作社”模式,向合作社发放100多万元贷款,支持合作社发展。
今年,该合作社又向银行贷款,建设铁扫帚扶贫车间,辐射带动周边六郎、景阳、香口、湖北口回族乡等14个乡镇44个村10000多户农户种植铁扫帚,其中5430户为贫困户。同时,吸纳120余名贫困对象常年在车间务工,年人均工资万元以上。
(转下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