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党组书记 余荣江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水与气候变化”,我国纪念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肩负着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历史使命与政治任务。现阶段,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坚决打赢十堰水利三大攻坚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引领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和爱护水的良好风尚,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短板问题,为十堰建设区域性增长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
——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确保水量安全。据初步测算,2019年我市用水总量9.4亿立方米,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较2015年下降30%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控制目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等特色产业增势强劲,总体用水需求不断增大,部分县市区用水现状接近控制指标,用水指标的“硬约束”与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日益显现。我们必须狠抓节约用水管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深入推进河湖长制,确保水质安全。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我市共明确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2827名(市级15名、县级198名、乡级761名、村级1853名);通过建立完善河湖长制工作体系,落实各级河湖长及河湖长制成员单位职责,大力开展碧水保卫战,境内河湖治理管护能力不断增强、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丹江口水库水质各项指标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3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保持在97%以上。2020年,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继续完善强化河湖长履职尽责制度,探索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机制;依法依规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稳步推动河湖和水利工程确权工作;建立河湖“四乱”管控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四乱”问题清理整治,坚决遏增量、清存量;加强小微水体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完善小微水体“一长两员”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着力解决农村河湖管护突出问题;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新媒体,增强人民群众对河湖长制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度,推动全市河湖水质不断提升,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水工程安全。2019年,全市共争取中央水利投资计划4.77亿元,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顺利开工,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水电投资21.78亿元。在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复工开工,全力推进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方家畈、鸳鸯池、朱家咀水库建设,继续服务好孤山航电枢纽、夹河关水电站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水工程安全执法力度,提高水工程安全监管常态化、精准化和科学化水平。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确保水生态安全。2007年
“丹治”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先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35.61平方公里,累计总投资16.69亿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潮不断,各类精品生态工程持续涌现。2020年,我们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思维,深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对全市419个卫星遥感监测扰动图斑进行复核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对生产建设活动的全面监管,继续推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升级改造,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确保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0平方公里,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十三五”以来,全市已累计解决110.13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工程1874处,完成投资13.47亿元。
“十三五”规划任务提前完成,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对饮用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我们计划完成投资1.2亿元,解决1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接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科学谋划
“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全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构建“城乡联网、区域联通,规模为主、分散补充,质效双提、持续受益”的新型农村供水格局,坚决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
——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19年防汛抗旱机构改革有序推进,科学应对了多场次山洪灾害和阶段性干旱,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但当前我国防洪体系还存在短板,水旱灾害防范应对能力与人民群众对防洪和供水安全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和警示,认真检视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和能力,逐步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守江河安澜,护百姓平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