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堰:争分夺秒和疫魔赛跑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上接1版)

目前,我市定点医院达到14家,确诊病例床位1346张,隔离床位2589张,参与救治的医生达到3707人、护士6166人。征用酒店等场所3200间,全力保障各类人员的医疗救治。

闻令而动,守土有责。关键时刻的重要部署,吹响了全面阻击的号角,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后盾。

疫情发生后,家住茅箭区东方明珠小区的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李文新,锐敏感知,第一时间组织居住在小区的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成立

“战时党小组”,分成巡查督导、困难帮扶、健康监测等工作专班,会同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对小区进行封闭管理。实行党员干部包楼栋、包单元的方式,每天对进出人员登记、测体温、劝阻外来人员,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役赢得了先机。抽丝剥茧,用侦查的思路排除隐患

1月14日,武汉男子薛某进入十堰,19日因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时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24日,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在签阅时,要求对薛某所有的活动轨迹和接触人员进行严格排查,迅速将相关人员隔离。后经过反复询问,薛某承认自己之前隐瞒了部分事实。市卫健部门根据薛某的交待,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播链,对疫点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

“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不漏掉任何一个密接对象,要像侦破案件一样做好流调工作,应隔尽隔、应检尽检,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潜在隐患。”张维国说。

张维国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市卫健委送来的情况报告,然后对每一个确诊的病例都认真研究,只要发现问题,就直接在旁边签署意见。自1月21日以来,他共签下84条意见。仅2月18日,他在报告上就签下了15条意见。

“现在还有发热未就诊的,说明排查工作只是挂在嘴上。”

“病人发热后是怎么去医院的?密接人员查清楚没有?”

对于排查不彻底的现象,他通知督导人员现场跟进,随时反馈整改情况。

这种严谨、细致的做法有效地切断了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大法宝。

“对每一名发热者,我们都全力排查,如果不能明显将其定性为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那就提级当疑似病例对待。”太和医院感染科常务副主任孟忠吉介绍。所谓提级对待,就是疑似从有,把疑似当确诊病例对待,把发热者当疑似病例对待,把留观者当发热者对待。

对于新冠肺炎病毒携带者,发现得越早,收治得越快,扩散范围也就越小。

十堰首例新冠肺炎痊愈者全某,对治疗过程刻骨铭心。

1月13日,他从武汉返回十堰后开始发热,在家用药一周后于19日到十堰市人民医院隔离治疗。医生一边对他进行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力治疗,一边进行观察。1月24日,核酸检测显示为阴性。1月26日,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感染者,遂被转到十堰定点西苑医院进一步治疗。经过一周的治疗,2月2日,全某达到出院标准。

“对疑似患者早治疗,将大大提升治愈效率。我为我们前面的步骤感到骄傲。”十堰市人民医院主治医生尹平义说。

尽锐出战,四支队伍协同作战严防死守

2月12日,张湾区全域实施最严格管制,所有楼栋封闭管理。

管制期间,除医护人员、医药物资从业人员、从事抗疫公务人员,以及水电油气、通讯网络、粮食蔬菜等保障基本生活从业的人员可以凭通行证进出外,其他人没有特殊情况都不能出入。

疫情防控已到胶着对垒状态,千方百计守住社区这道防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环节。全市组织2600多个工作队、4800多个排查小组和6600个基层党组织,8.9万名党员下沉社区,充实一线力量。充分发挥“上门排查、守门防控、流调甄别、服务保障”四支队伍作用,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

“当帮工而不是当监工,当队员而不是当队长。”下沉的党员干部由社区统一调配,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摸排、劝导、体温测量、值班值守等具体工作。

“李奶奶,这是您女儿托社区买的菜,我们给您送上来了。”2月16日,张湾区花果街办铸一社区,区委组织部党员鲍勤勇为空巢老人送去新鲜蔬菜。

层层设卡,步步为营,居民缺米少菜怎么办?全市组织10家电商配送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将各种生活物资送到社区门口,党员干部变身代办员,把生活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及时解决居民各种需求,引导群众积极配合防治工作。

我市明确,社区防控有10项主要任务,包括排查、普查、封闭管理、保障生活物资配送、消杀、宣传等。其中,排查返乡人员、“四类人员”是重中之重,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为保证防控力量下沉乡村、社区,市纪委监委成立6个督导组和4个暗访组,对督导暗访情况实行日汇总、日报告、日问责,共交办问题线索190件,共追责问责204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33人,有11名县级干部受到处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