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农商行工作人员到楼台乡摸底金融扶贫情况竹山农商行工作人员深入乡镇宣传金融扶贫政策竹山农商行工作人员现场为贫困户办理小额信贷业务竹山农商行工作人员进村入户走访贷款贫困户竹山农商行定期开展金融扶贫政策宣传活动
记者 刘俊
通讯员 龚卯
扶贫小额信贷是脱贫攻坚超常规政策的“重头戏”。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特惠性强、创新性强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杠杆支撑作用,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难题,竹山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金融扶贫工作力度,提升金融扶贫工作成效,全面推动金融扶贫政策落实到户。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共计办理15622户,贷款总额7.1亿元,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实到户,有效满足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需求,促进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增收。
聚焦乡村环境,推进
“美丽家园建设”工程。近年来,竹山辖内金融机构全力配合县委县政府
“竹房城镇带”规划,重点跟进美丽宜居移民新村、特色小城镇、休闲健身公园、公共卫生环境、棚户区改造、水利整改等惠农项目,在人口集中的乡镇村组搭建业务宣讲受理台,开通
“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提高办贷效率,帮助5500余户乡村居民实现了安居梦。
聚焦精准扶贫,推进脱贫攻坚工程。竹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让
“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辖内金融机构始终以更高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跟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步伐,围绕
“精准脱贫攻坚战”做文章。为实现
“发展可持续、脱贫不回头”的目标,将信贷资金向扶贫领域倾斜,创新开发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贷”项目,采取
“扶贫办审批、政府分担风险、签订带动协议、基准利率、财政贴息、金融机构扶持”的模式,帮助贫困户渡难关。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保费1480万元在人保财险办理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增强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抵御能力。另外,还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贴息8000万元,大力减轻了贫困户付息负担。
聚焦产业兴旺,推进
“小康致富工程”。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是关键,生活富裕是根本。辖内金融机构聚焦龙头企业和成熟产业,结合竹山县委县政府提出的
“5+1”强农计划,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对县域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市场销路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和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向圣水茶场、星梦茶叶、巴山食品等企业投放贷款3亿元,促进茶叶、烟叶、食用菌、中药材、林果业、养殖、绿松石等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并鼓励农户采取入社参与、进社打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扶贫产业模式,达到了化整为零、就近带动的效果,带动万余农户就业增收,让精准脱贫更有
“底气”。
聚焦生态旅游,推进
“绿色发展工程”。为积极响应
“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的规划要求,保护好堵河流域的天然生态,县内金融机构紧跟农村地区重点景区项目,先后对圣水湖、总兵安、龙井、梅花谷等多个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给予了资金支持。同时,还支持旅游景区周边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其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由
“种庄稼
“向
“种风景”转变,推出了“信贷服务+电子产品”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集花卉种植欣赏、果蔬种植采摘、养殖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农庄、家庭民宿发展,使休闲观光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该县在旅游产业上的贷款余额达1亿元,为景区提供了福卡、手机银行、扫码支付、卡乐付、助农取款机等便民服务。
聚焦普惠金融,推进
“便民服务工程”。近年来,辖内金融机构在全县选取人口较为集中的村组,建立了集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网格化服务为一体的金融服务工作站500余个,配置了助农取款机、验钞机、办公桌、电脑等设备,并聘请了专职客户经理进行日常服务,为村民提供信贷和精准扶贫服务;每月在村口摆一次展台,开展反假币、防诈骗、讲诚信的金融知识宣传,推广电子银行产品,减少农民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这些举措不仅带来了人气,更赚取了口碑。
聚焦信用创建,推进“乡风文明工程”。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辖内金融机构共同开发了
“十星级信用创建”系统,通过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网格化营销走访活动,做实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的评定工作,将信用评定结果与小额信贷额度相挂钩,加大恶意欠款的曝光率和追偿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对于
“信用”的重视。善用“信用”惠农,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打通农村金融服务
“最后一公里”,充分体现了金融服务精准脱贫的责任担当。
用“活”扶贫小额信贷,“贷”动贫困群众幸福新生活。竹山县将继续发挥金融扶贫带动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