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 肖邦明 姜琨

特约记者 王涛

通讯员 秦祖成

景观公路风光如画、民宿村里岁月静好,红色故事涤荡心灵……走进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就走在了画中、行在了林中、乐在了景中。

近年来,东沟村紧紧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旅游经济发展、农民精准脱贫协调共进的发展新路。时代召唤穷则思变

东沟村地处均郧房三地交界,革命战争年代曾先后设立鄂西北第三军分区、均郧房县委县政府、县总队。这里留下很多革命先辈的足迹,是一块被英雄烈士鲜血染红的热土。

东沟村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6%,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山多、地少、人稀”是东沟村的基本村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砍伐树木一度成为村民养家糊口的主要收入来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考虑到东沟保留着不少历史遗址,又是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有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茅箭区委、茅塔乡党委经过综合考量,把红色旅游作为东沟村的主导产业,积极向上级争取国防教育、文物保护等支持政策,充分发掘红色资源,找回东沟红色记忆。

1997年10月,东沟村被确定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复将茅塔乡列入全省重点老区乡镇,支持发展红色旅游;2010年12月,东沟红色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

此后,东沟又陆续被命名为“湖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湖北省第三批国防教育基地”“湖北省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块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把东沟推上发展红色旅游的快车道。红色沃土新枝勃发

如何开发利用好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东沟村坚持保护修缮与开发并举,对2000平方米历史遗迹(周宗裔老宅、明清时期建筑)进行腾退、修复,陆续建起革命烈士陵园、革命文物陈列馆、戏楼、东沟学堂,形成红色旅游片区。

“把农村当成景区来建设,把农房当成旅店来改造,把农田山水当作旅游基地来经营。”村“两委”与帮建单位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统一思想,坚决拆除乱搭乱建设施,依规有序适度开发山场,高标准修通通村公路,改扩建念情谷景点,修建登山游步道、观景亭、过河桥、旅游公厕、停车场,开通东沟红色旅游公交专线,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打造东沟农副产品售卖长廊,不断丰富旅游景区功能。

怎么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东沟人也在动脑筋。“把摄影家请进来,用镜头定格东沟美景、展示东沟风采。”“开展乡村旅游推介会,通过媒体推介东沟旅游资源。”经过宣传推介,一传十、十传百,东沟日渐成为十堰市民城郊游、休闲游的重要目的地。

原本静谧的小山村,逐渐热闹起来。这片红色沃土,在旅游业发展的春风里开满新枝、生机勃勃。红色旅游带富乡邻

景区建成后,东沟村又紧锣密鼓谋划起配套富民产业。

“游客来了要吃饭,有意愿的村民先把农家乐办起来。”村干部一号召,以“桃源人家”为龙头的一批农家乐营业了。此后,村里又接连开办“蛙声十里”等民宿,吸引游客在东沟“多住几日”。

细心的村民发现,游客离开时有购买农特产品的意愿。于是,村里鼓励村民把自家产的土特产品摆上摊位,供游客选购。贫困户崔峰、莫芝英夫妇,在景区门口开起小店铺,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一些有经营头脑的村民,还乘势搞起了动态交互式体验游。他们建起猕猴园,打造一批以蓝染、陶艺等为代表的扶贫作坊,让游客深度参与其中,享受农事乐趣。

2019年,东沟村实现经济收入730余万元,旅游接待量达4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50余万元,全村村民吃上“旅游饭”。

人杰地灵思巧,求精求新求彩,使东沟村换新颜展新貌。经过多年发展,东沟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小康村,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