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架起“致富桥”托起“小康梦”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郧西县精准扶贫农家厨师培训十堰市第二届就业精准扶贫创业大赛通讯员左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今年是 “十三五”规划的 “交卷”之年、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时刻。十堰地处秦巴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五年来,市人社部门坚持把稳就业保民生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摆在第一位的工作,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打出稳岗位、扩就业、保民生“组合拳”,全力应对疫情冲击,全面提升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全心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稳步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为稳就业提供了坚实支撑。截至2020年9月底,全市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30.85万人。技能培训一技傍身脱贫有“术”

竹溪县中峰镇同庆沟村贫困户刘春梅,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为期10天的修脚技师培训班,培训合格后被分配到重庆一家公司上班,第一个月就挣了4350元,经过三个月的练习和店长的教导,月工资达到了6000元。稳定的工作、高额的工资促使她推荐在外打工的丈夫詹高树参加了第9期培训,结业以后,公司将夫妻俩安排在同一个店工作,两人月工资总额达1万元以上。

过去,十堰地贫困户大多因家庭条件不好,人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就业技能,只能干苦活、累活,收入还很低。包括刘春梅夫妇在内的很多青壮年劳动力虽然渴望改变现状,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

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坚持

“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的理念,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除传统的美容美发、电工电焊、中式烹饪、西式糕点等培训项目外,各地人社部门还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当地贫困劳动力特点,探索出种类丰富的新兴培训项目,有效通过技能培训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难题。

郧西县将扶贫车间迫切需要的竹藤编、织女绣等项目列入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扩大竹藤编织、手工刺绣等专业培训规模,引导更多贫困人员参加职业培训。

房县与劳务协作地宜昌宜都市开展“宜都市对口支援房县扶贫茶叶种植培训班”,每年组织本地茶农赴宜都系统学习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

张湾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城郊乡村休闲旅游业,多次组织区内贫困户参加农家乐创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吸引了大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农家乐、农家旅馆及旅游附属产业。

“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户学会一门谋生技能,自食其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实现人生价值。”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市已免费为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48万人次,50%以上毕业生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端稳了手中

“饭碗”。扶贫车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2015年,竹山县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吸纳湖北嘉麟杰服饰有限公司入驻该县通济沟工业园区,该公司在多个乡镇开设起扶贫车间,为乡镇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

34岁的李明兰就是其中之一,“三个孩子要抚养,老人身体也不好,都需要人照顾,只靠丈夫一个人务工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李明兰说。

进入扶贫车间后,李明兰第一个月就挣到了1300元工资。据车间负责人介绍,成衣加工计件计酬,门槛低,上手容易,随着工人熟练度的提升,工资每个月能达到三四千元。

郧阳区引导留守妇女、老人等劳动力较弱的贫困对象,发展小种养、小作坊、小庭院、小买卖

“四小产业”,培育汽车坐垫、服装玩具、农特产品加工等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建立以来,有效吸引大批留守妇女就地就近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真正实现了

“挣钱顾家两不误”。

房县青峰镇易迁安置点共建有8个扶贫车间,厂房全部设在易迁小区一楼,基本实现了

“楼上安家、楼下就业”,为全镇2万人提供1000余个工作岗位,目前已带动30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百姓160余人。在扶贫车间务工,贫困劳动力每天可收入50—100元之间,熟练工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

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易迁集中安置点,社区配套有5万平方米的袜业扶贫车间,装备1200台袜机,现有500余人在此就业,月收入3000余元。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办各类扶贫车间

(作坊)3481个,带动2.8万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劳务协作

一站式服务点对点帮扶

十堰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约有60万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过去,由于就业信息不畅通,贫困户出门找工作绝大部分是靠亲朋好友介绍或熟人引路,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自主选择工作岗位。

自2016年郧西被列为全国劳务协作试点县以来,市县人社部门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开展劳务协作。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间,全市共有41.41万返乡农民工滞留在家,给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一道难题。各地人社部门主动出击,在掌握外出农民工返岗意愿等信息的基础上,主动与劳务协作地和输入地人社部门对接,对农民工健康及返岗情况进行认定后,联系交通运输部门专车专线输出务工人员,实现了

“家门直达厂门”。

郧西利用劳务协作和对口帮扶平台,与广东四地签订劳务协作备忘录,为郧西籍农民工争取1433家企业的上万个岗位,有效保障了郧西籍农民工返岗复工。

房县和浙江省宁海县有着多年的劳务协作关系。今年疫情期间,双方按照“严格防”和“有序放”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用35辆车输送769名农村劳动力返回宁海县务工。

丹江口积极开展“6+1”劳务协作,与深圳市签订了

《鄂粤支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暨劳务协作帮扶协议》,并在当地建立了劳务服务工作站,为1.5万余名丹江口籍在深圳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方面的服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返乡农民工实现返岗就业41.1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99%,其中人社部门“点对点”包车输送返岗631批次1299车4.7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892人。

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还纷纷在

“公共招聘网”和微信公众号开辟外省、市面向湖北地区招聘岗位信息专区,通过信息平台持续发布劳务协作地招聘岗位、就业信息,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贫困户的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窄等问题。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14场劳务协作扶贫专场活动,收集外省、市各类就业岗位4.2万个,向协作市(县)输出劳动力1.1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713人。创业带动

一系列优惠打包式扶持

“我家能够快速脱贫,得益于张湾区劳动就业局帮我们申请的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张湾区方滩乡转头沟村10组村民田富英介绍说。

今年56岁的田富英早年丧夫,她一人含辛茹苦把一对儿女抚养长大。2016年,她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初,在扶贫工作队、村两委以及张湾区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她家顺利申请到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拿到这笔启动资金,田富英把养牛规模由3头扩大到11头,到2019年底,她家养牛数量已达29头,当年出售10头,收入10万元。今年,她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养牛总数保持在30头左右,还聘请村里一位贫困村民帮忙放牛。

“这两年,我家每年能出售10头牛,平均1头牛能卖1万元,收入还不错!”田富英高兴地说。

田富英的儿子闵学明参加了张湾区人社部门举办的厨师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达5万元。区人社部门还根据其创业及带动就业情况,为其落实了农家乐创业补贴1.6万元。“这1万多元来得太及时了,缓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闵学明拿到农家乐创业补贴后感激地说。

以前,对于大多数贫困户来说,因为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自己创业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自就业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鼓励贫困户的创业优惠政策,有意愿的贫困户不仅可以免费参加就业创业培训,符合条件的还可享受农家乐创业及吸纳就业补贴、创业贴息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极大地破除了贫困户

“等靠要”思想,激发了他们

“脱贫靠奋斗”的创业激情。

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市共开展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1937人次,为241名贫困劳动力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79.7万元,为231名贫困劳动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77.6万元,为189名贫困劳动力创办农家乐,发放创业补贴189万元,为农家乐吸纳79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发放奖补158.2万元。

此外,全市人社部门还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积极推进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图片由市劳动就业局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