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星光灿烂小康路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竹山县委宣传部和麻家渡镇龙兴村联合举办道德讲堂。记者 李光锐 陈立波

特约记者

张华魁悠悠堵河,源远流长。地处鄂西北边陲的竹山县,古老而又神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耀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辉。从女娲文化,到上庸古文明,再到

“十星”文明创建,一代又一代竹山人,始终高擎文明的火把昂首奔跑于时代前沿,

“争十星,奔小康”成为新时代广大农民共同理想和追求。从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再到星空灿烂,

“十星”文明创建活动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广大群众移风易俗、脱贫攻坚、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竹山县把

“十星”创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家风家教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深入开展

“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以思想道德润心,以精神文化铸魂,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意识,凝聚起脱贫致富的强大内生动力,加速决胜脱贫攻坚进程。到2019年底,竹山县6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37.72%降至0.06%,省政府批准竹山县退出贫困县之列。志智双扶,思想引导固本激发

“我要脱贫”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为彻底斩断贫困户精神上的

“穷根”,竹山县委县政府首先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他们

“站起来”,切实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脱贫致富的奋斗中去,树立起

“劳动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等观念,真正变

“要我脱贫”为

“我要脱贫”。2015年开始,该县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以“十星”创建为载体,突出

“志”“智”双扶、德能并进,激发农村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斗志和干劲。2017年初,该县第16次调整和完善

“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内容和标准,以党建为引领,在全县深化

“十星级”创建,助推精神脱贫,激发群众“我要脱贫”的动力。坚持扶贫先立志。该县以村组为单位,以

“十星级文明户”创评为抓手,着重树立

“十星光荣、脱贫靠我”荣辱观,激励贫困群众自强、自律、自爱,消除

“等靠要”思想。坚持扶贫要增智。围绕

“人有增收技能、户有脱贫项目、村有主导产业”这一目标,该县把技能培训、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让农民掌握一门技术,拥有

“我能脱贫”的本领,成为自信自立的一代新人。众多农民掌握或提升了劳动技能,从传统种养业中解放出来,创办或进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扶贫工厂等新型市场主体,通过规模化种养或二三产业增产增收。成风化俗,提升文明素养增强

“我先脱贫”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富了口袋,更富脑袋”

“全面小康,文明先行”。5年来,竹山县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问题为导向,以“三大行动”推进精神脱贫,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战穷魔、斩穷根,创新业、奔富路,除陋习、树新风,全面提升干部群众文明素养,增强贫困群众“我先脱贫”的底气。推进

“星承家风·精神脱贫”行动,实现素质提升自觉化。该县深入开展

“晒、比、评”活动,引导全县群众比精神、比道德、比勤劳、比文明、比节俭;组织城镇居民开展晒家庭幸福生活、讲家庭和谐故事、展家庭文明风采、传优秀家风家训等活动,以户为单位提高文明素质,更好发挥家庭在文明创建中的基础作用。推进

“星耀村风·小康示范”行动,实现移风易俗风尚化。近几年,该县有计划、分批次组织1.5万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集中搬家,引导督促贫困户搬家简办、省办,贫困户户均减少开支2000多元。为了让移风易俗成为全县干部群众自觉行动,该县组织编创竹山节礼新风

“六劝”歌,倡导婚礼新办、丧礼俭办、乔迁省办、过节简办、大事小办、小事不办的新风尚。201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累计表彰

“十星级脱贫示范户”600户、

“十星级文明户”600户、“十星级文明家庭”300户。推进

“星淳社风·文化强县”行动,实现十星文化大众化。该县切实用活文化元素,大力提高

“十星”文化含量,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5年来,全县累计新建220个村级十星文化广场,建成农家书屋333个,配送图书49.9万册,新增投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星楹联、好人榜等公益广告2530余幅,开展家风建设、感恩教育等专题宣讲3000余场,组织创作

《特别星探》

《结穷亲,帮十星》

《星歌嘹亮》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并开展巡演;培植

“星源罗家坡”

“仁里总兵安”“和合枣园”等55个精神脱贫品牌村、120余个

“十星级示范村”、27个特色文化大院、30余条特色文化街;推出2000余名

“我要脱贫”

“我在扶贫”等各类人物典型……一批反映农村精神文明的节目、脱贫致富典型的故事,激发了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遵从,提振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文化惠民,增强造血能力坚定

“我能脱贫”信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竹山县围绕民生问题开展“十星”创建文化惠民行动,增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坚定贫困群众“我能脱贫”的信心。该县坚持惠民政策与星级对应、项目与星级对接、奖惩按星级兑现,使创建工作制度化不失人性化,规范化不失灵活化。按照分类表彰和分层奖励的办法,在公益性岗位、扶贫工厂就业、信贷扶持、就医就学、景区旅游等方面设立

“3+X”激励机制和

“示范户”奖励机制,让

“十星”户社会上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更好地造福农民群众。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10个“星”目之中,把创

“星”过程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和深入人心的过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该县组织3000余名

“十星”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普及种植养殖等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茶叶、蜂蜜、食用菌、绿松石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十星”创建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民的精神面貌,增强了贫困村民摆脱贫困的自信心。在创建十星级文明户过程中,竹山县重点突出

“致富星”,着力培育富民特色产业,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采取

“一对一”结对帮扶、经济合作组织帮扶等措施,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形成了

“农户←→公司←→产业工人”发展格局。通过不断激活能人资源,释放能人效应,引导广大群众脱贫致富。2015年以来,共培育新型农民10余万人、农民经营实体4.8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余个,带动14.9万贫困群众迈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该县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以精神脱贫助推精准脱贫,深化拓展

“双十星”

(十星级党组织、党员)争创评选活动,引导激励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争星创星、建功立业,全面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了决战贫困的合力,进一步坚定了贫困群众“我能脱贫”的信心。志智双扶增动能,星光灿烂小康路。时下,竹山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良性互动,广大干群互比勤劳致富,争相创新创业,共建美丽乡村,同筑“精神高地”,赢得“高位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阔步前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