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脱贫一线勇担当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山环水绕的康家梁村易地搬迁新房养蜂致富发展桑蚕产业发展养鸡产业

记者 刘俊

郧西县六郎乡康家梁村属省级重点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470人。2014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市政府办按照全市扶贫工作安排和部署,选派精锐力量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六年如一日扎根一线、聚力攻坚,用担当和实干谱写了脱贫攻坚新篇。吃透村情民情主动担当作为

2014年以来,市政府办驻康家梁村工作队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为该村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抛锚定向,掌舵领航。

“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几年来,为把康家梁村放在全市大背景下谋划长远发展,工作队仔细查阅各种资料,分析资源优势,审视发展机遇,梳理发展思路,走村入户,听取意见建议,摸清村情民情,制定发展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6年来,市政府办扶贫干部们尽心尽责,以真抓实干在这片土地上勾勒出全新的小康图景。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每一户贫困户家,他们将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家中。为了精准施策,他们紧握实干之笔,聚焦易地搬迁、务工就业等工作重心以及“九有”项目建设要求,用心浇灌出桑蚕、养鸡、养猪、中华蜜蜂、花椒、中药材等产业“致富之花”。他们将全村356户1091名群众的脱贫梦装在心中,践行在行动中,力争做到“一户一套脱贫增收方案,一人掌握一种新技能、发展一个新产业”,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户一人,共同奔向全面小康。奋力苦干实干凝心聚力帮扶

几年来,市政府办驻康家梁村工作队真帮实扶、苦干实干,令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脱贫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王祯友家是康家梁村一组贫困户,于2014年5月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年老体衰,一家子的脱贫任务落到其儿子王祥林身上。得知他想发展养蜂业,苦于没有技术和资金,市政府办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帮其解决问题。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王祥林发展信心十足,将原本发展的10箱蜜蜂扩大到160箱,家庭年收入一下增长到10余万元,一举脱贫。脱贫后,在工作队的鼓励下,他又注册成立了林农蜜蜂专业合作社,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并带动全村养蜂户发展到18户,蜂群223群。如今,王祥林的致富故事远扬周边乡镇7个村,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范。

王祥林脱贫致富只是市政府办驻村扶贫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6年来,为了帮助康家梁村的贫困户走上产业致富之路,工作队员立足村情民情、因地制宜,用实干换来“户户能增收、人人能发展”的新局面。

数字无声,见证担当。6年间,康家梁村贫困户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5户205人。产业扶贫结硕果:发展养蚕农户25户,年养蚕102张;发展生态鸡养殖户41户,年产鸡蛋2万公斤;年销售蜂种300箱;发展黑毛猪养殖户49户160余头;发展中药材(射干)235亩,带动85户农户增收;嫁接核桃基地200亩,带动贫困户41户增收;栽植花椒基地640亩,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1500余人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2公里通村公路全部硬化、组组通达;可容纳50名幼儿的幼儿园及老年活动中心正常运行。此外,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智扶贫、金融扶贫、政策兜底一一有效落实;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扎实开展,村容面貌旧貌换新颜。巩固脱贫成果续写脱贫新篇

为了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让康家梁全村群众步入全面小康,6年来,市政府办驻村工作队盯牢减贫发展目标任务,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促进民生事业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立足康家梁村自然禀赋和劳动力特点,工作队协同村两委按照巩固桑蚕产业,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因户制宜发展养鸡、中华蜜蜂、生猪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因户因人规划,坚持长短结合,坚持整村推进与到户扶贫结合,研究制定了

《康家梁村2014—2020年脱贫发展项目计划》和《康家梁村精准扶贫产业奖补扶持办法》。通过产业配套、政策扶持、技术支持、金融帮扶等扶持措施,努力使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都有2至3项脱贫项目,累计兑现到户产业奖补资金200多万元,兑现多种经营发展资金47.3万元,累计争取小额扶贫助农贷款524万元,有效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6年来,在工作队的支持下,康家梁村桑蚕、养鸡、养猪、马头山羊等传统产业发展稳定,中华蜜蜂、香菇、花椒等新兴产业并驾齐驱,依托金钱湖青山绿水的乡村旅游业初见成效,村集体经济态势良好,多极动能汇聚一体,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10月,康家梁村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决胜脱贫攻坚,不负群众期盼。市政府办驻康家梁村工作队以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决心,以真帮实扶造福一方百姓,留下了最动人的脱贫攻坚足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