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右一)给贫困户送“福”林青海(左)帮村民挖地王斐(左一)了解贫困户蔬菜种植情况
记者 马胜江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党员干部奋勇争先。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茅箭区党员干部扎根扶贫一线,以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充分彰显了责任担当。徐娟:心系村民挑重担
徐娟是茅箭区二堰街办扶贫干部,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她以村为家,把群众当亲人,和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每逢节假日,她和街办其他包联干部都会自掏腰包,给贫困户送米送油。她组织街办干部为困难重病老人捐款,和贫困户子女同过生日,通过“社会扶贫网”、“微心愿”活动,动员街办干部、区人大代表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其中,区人大代表、帮扶单位等为百二河村捐赠3万余元物资,用于百二河村“爱心超市”,受益群众百余人。
针对百二河村党群服务中心设施陈旧的问题,她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对原有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扩建,增强其服务功能。在她和上级部门协调努力下,二堰街办辖区两个村多处通户道路硬化,解决了300多人出行难题。同时,通过修水井、建泵房,铺饮水管道,解决了几百人安全饮水问题。如今,二堰街办2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完善,村民安居乐业。
百二河村山场资源丰富,十堰桥村是城中村。她和村干部通过认真调研论证,最终确定利用百二河村山场发展养蜂产业,建设香菇基地:在十堰桥村发展服务业,带动群众增收。目前,百二河村发展蜜蜂养殖300箱,带动贫困户10余户托管养蜂。通过支持黄酒厂、农家乐等发展,带动农户10余户增收。经带动扶持,百二河村从以往的“空壳村”发展为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余万元,十堰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余万元。
为帮助农户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徐娟联系十堰大市场安置10余户贫困户使用免费卖菜摊位。今年以来,她联系消费者购买村民种植的农副产品价值近20万元。
“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是徐娟常挂在嘴边的话。百二河村贫困户王社会,一家4口人曾经住在80平方米的土坯房,徐娟了解情况后,帮其申请了易迁安置房。如今,王社会一家搬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子。王社会全家激动地说:“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能住上这样的新房,是我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百二河村贫困户家走访时,徐娟发现温正生老人因腿部风湿病发作疼痛难忍,便立即联系村医上门诊治。十堰桥村贫困户刘从雄老人腰部受伤,行动不便,她马上帮助申请了方便如厕座椅和拐杖,并给老人买保暖护腰,过年时又为老人添置新衣服。此外,她还帮助百二河村的重病农户6人申报民政临时救助、医疗补贴等,为10多户慢性病贫困户申请了慢性病补贴……徐娟始终把群众的喜忧冷暖记在心间,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她说,扶贫干部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帮办代办的“店小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对帮扶村的未来发展,徐娟有了更长远的规划。林青海:带上父母去扶贫
年逾五旬的共产党员林青海是茅箭区扶贫干部。2019年,家里除了73岁的母亲需要照顾外,还有80岁的父亲和92岁的岳父需要他操心。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母亲旧病复发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为不影响工作,林青海在母亲出院后,把母亲和父亲一起接到驻村,边照顾他们边开展工作。
说到家庭,林青海负担并不轻。他老家在武汉,年迈多病的父母原来在老家和两个弟弟一起住。后因武汉光谷建设涉及他老家房子搬迁,两个弟弟又要外出打工,只好把父母接到身边和92岁的岳父一起住。2017年,母亲突发疾病昏迷,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住了半个多月才出院。
2019年1月22日晚,母亲再度生病入院,当时林青海在茅箭区茅塔乡莫家沟村扶贫。妻子知道他既是个孝子又是个对工作很拼命的人,没敢把母亲生病的事情告诉他,直到1月23日早上才让同驻莫家沟村的扶贫干部李明转告林青海。他把扶贫工作的每个重点和细节给扶贫工作队员仔细交代好后,才匆匆赶往医院。上一次母亲住进重症监护室时喉管被切开过,此次再度住进重症监护室,林青海多了几分担忧。即便这样,他还是坚持村里、医院两头跑,白天在村里,晚上到医院。整个春节假期,他一边在医院陪护母亲,一边谋划新一年扶贫工作。
2019年2月,茅箭区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脱贫摘帽验收在即。为不影响工作,林青海在母亲出院后与家人商议,决定和妻子分工,由妻子照顾岳父和孩子,自己则把母亲和父亲带到村里,工作之余照顾他们。
“我们一起住在扶贫工作队租的房子里,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我们做饭。为了给我们腾一间房子,他与同事挤在一间屋子里住。看到他能安心工作,我和老伴就安心了。”林青海的母亲程桂英说。
“他处处替大家着想,我们十分信任他。”莫家沟村村民詹士云说。
林青海驻村后,通过挖掘村里红色文化、举办
“树文明乡风
促精神脱贫”文艺演出、持续开展乡风文明教育,激发村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为树立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的榜样,他特意在文艺演出时安排村里互敬互爱、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的村民代表上台领取礼品,并逐一讲述他们的故事。
同时,结合该村山大地少现状,林青海引导村民栽种水竹和金竹,美化村庄环境,打造观光旅游产业。
如今,莫家沟村有了1400平方米的群众文体活动广场,家家户户干净整洁,8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王斐:全力当好贴心人
王斐是茅箭区委组织部派驻台子村扶贫干部。自2017年3月驻台子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王斐的足迹遍及全村7个村民小组,带领村民修路建楼、做强产业,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斐哥”。
台子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过去,村“两委”办公与群众办事都在一栋老村委会大楼里,每逢雨后,道路泥泞不堪,前来办事的群众十分不便。
驻村后,王斐大力推进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2018年8月,新党群服务中心如期建成并投用。
硬件好了,服务更要跟得上。王斐积极配合村党支部,采取“田间会”“院子会”等方式,将到户产业、教育资助、大病医疗、乡风文明等一些好政策送到贫困户身边,引导贫困户树立勤劳致富信心和决心。
“驻村工作,带土气才能接地气。”进村后,王斐与群众同劳动,走村串户送温暖,获得了群众广泛认可。2017年夏天,贫困户杨乐荣在山上干活时,被马蜂群突袭,其脸上、手上被蜇伤,情况紧急,王斐第一时间开车将老人送到乡卫生院救治,直到病情稳定后方才离去。
在一次入户时,他了解到70多岁的贫困户马金连患有低血糖症,家中独子在外省务工,老人因舍不得吃穿,加之牙齿不好、手有残疾,时常会晕倒,王斐就自掏腰包买来糖果、甜点等送给老人。
2018年秋,台子村迎来较为严重的旱情,全村大面积缺水断水,王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保证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年底全村能够顺利脱贫摘帽,他主动联系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通过帮扶单位、友好单位、热心企业等力量为台子村组织大型饮用水车送水达20余车次,新建水塔、水井、水坝等各类饮水、蓄水设施10余处,及时帮助该村缓解了旱情影响。
路通百业兴。2017年,王斐驻村开展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修路,将通村主公路从原来的2.5米拓宽为现在的5米,路面用水泥修建,两边安装防护栏,2018年初还正式开通通村公交车,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
2018年,台子村成立合作社,依据台子村山高树多的自然优势,王斐通过调研,了解到中华蜜蜂的养殖可以不占耕地,生产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且劳动强度低,能带动村民持续增收,与村“两委”商量后,村合作社发展200箱蜜蜂养殖产业。从场地选择、蜂种选购,到饲养、繁殖、日常管理,王斐全程参与。
台子村产出的蜂蜜因为质地浓稠、果糖含量高、营养成分多,深受消费者喜爱,当年便实现了5万余元的纯收入。
善作善成,持续发力。如今,台子村已累计发展蜜蜂400箱、香菇5万棒、羊肚菌10亩、香辣椒16亩、竹林30亩,村合作社年纯收入30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