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美景郊外生态休闲游茅箭东沟菊园引客来郧西河夹火车岭美丽乡村竹溪鄂坪新农村一角环境优美的竹溪中峰同庆沟
陶德斌摄记者 周亚晖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4.72%。同时,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态保护责任重大。近年来,我市统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大力践行“两山”理论,在绿色发展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增绿又增收,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双赢。开发公益岗位
拓宽就业渠道
“我担任护林员已有4年了,对全村的每一个山头、每一块地都十分了解,我一定会守护好辽瓦村的山林。”郧阳区柳陂镇辽瓦村生态护林员沈启江说。
沈启江的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妻子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家庭生活困难。2014年,他们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经村委会研究决定,选聘沈启江担任村里的护林员。像沈启江一样,柳陂镇从28个村的贫困户中选聘84人担任生态护林员,开展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维护生态安全等工作。
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是解决贫困户就近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把生态护林员作为实施生态扶贫的重要抓手,生态护林员从2016年的6105人增加到2019年的15100人。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直接获得护林补贴4000元,全市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379人次,共计享受生态护林员补贴1.4551亿元。
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选聘为护林员,参加巡山防护、护林防火等资源管护,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扛起了生态保护职责,同时还参与森林法律法规宣传,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实现扶贫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坚守生态红线释放绿色红利
生态公益林补偿提标扩量。从2011年开始,全市实施二期天保工程公益林补偿项目,通过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生态公益林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让林农直接增加现金收入。2016年以来,全市每年度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不断扩大,2019年增长到1236.69亩,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由10元提高到15元。2016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兑现补贴6.55亿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9.1万户26.9万人。
退耕还林继续推进。2000年启动第一轮退耕还林,2014年开始新一轮退耕还林。2016年以来,一手抓第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一手抓新一轮退耕还林,促进退耕户增收。全市第一轮退耕还林完成102.2万亩,截至目前已兑现补助资金27.38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完成34.98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55亿元。惠及退耕农户中建档立卡人员11.47万户42.75万人。发展林业产业青山变成金山
漫步郧阳区杨溪铺镇汉江边,果树成林,青山碧水。“几年前,这一带荒山连片。如今,建成3000多亩林果园,绿了荒山、鼓了口袋。”杨溪铺镇鲍沟村负责人自豪地说。
在十堰,这样的“绿色银行”随处可见。近年来,我市探索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结合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精准灭荒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变传统农作物种植为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大规模流转坡耕地、荒山荒坡,发展特色绿色产业,逐步形成了经济效益主导、产业基地辐射、精深加工带动、科技进步支撑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建设绿色十堰是政治担当,更是一笔经济账、民生账。全市各县市区通过统筹多方资金、吸收社会资金、利用森林资源融资等方式方法,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加快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等林业产业原料基地建设。
2016年至2019年,全市新建林业产业基地28.68万亩。目前全市林产基地总面积超过400万亩,其中50万亩以上规模产业3个;2个县分别纳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00多个、省级龙头企业近50家;培育打造竹山肚倍、郧阳木瓜、汉江樱桃等10余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河情”“武当红”“兆健”“神农蜂语”等10多个产品商标被授予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019年底,全市林业产业产值由2016年的150.23亿元增长到201.29亿元,实现了林特产业带动贫困群体增收、生态资源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绿水青山逐渐变成了金山银山。发展生态旅游群众脱贫致富
近年来,全市加速造林绿化步伐,突出丹江口库周重点,围绕城边、路边、水边,组织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精准灭荒工程、百万亩核桃基地建设,开展了绿色示范乡村、森林城镇、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全市年植树造林30万亩以上,义务植树1000多万株。2016年至2019年先后完成精准灭荒42.39万亩,长防林工程13.95万亩,长江沿岸绿化12.2万亩。相继设立省级湿地保护区1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个(其中国家级4个),实施退耕还湿地1.4万亩,实施生态隔离带建设23.58万亩。
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户通过林地流转、造林务工、入股分红、森林抚育补贴等途径实现“山上就业、就近增收”,还使村庄绿了、生态美了,旅游业发展起来了。
“美丽真能当饭吃。”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村民谢伦华感慨的说。太和村地处竹山、房县交界,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该县致富带头人黄治虎来到村里,流转山林3500亩,种植腊梅、樱花、桃树等苗木花卉,把梅华谷打造成绵延十里、四季有花、绿意盎然的生态景区。景区建起来,游人多起来,谢伦华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10多万元。如今,太和村成立了农家乐合作社、花卉苗木合作社,61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近年来,以乡村休闲游为载体,生态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旅游人数300万人次,总收入10亿元。到2019年,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收入超过40亿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