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王新禄老师在辅导学生59岁的王立华老师在送教路上59岁的熊世贵老师在辅导学生
通讯员 曹君华 刘青
没有网络信号,没有电脑手机,没有家长辅导,上不了网课怎么办?在疫情未解除,网络教学难以开展的困难面前,郧阳区五峰乡花瓶初级小学教师每天坚持送教上门,以“流动课堂”的形式确保每个学生学得好,不掉队。信号不稳定,脚步可以到
“走,出发!”6月3日一大早,57岁的王新禄老师匆忙扒了几口饭菜,便拿起准备好的导学案、课时练教本,匆匆赶到校门口与其他3位教师会合,骑摩托车赶往学生家中。
花瓶初级小学覆盖花瓶、双庙、石门三个行政村,农户分布零散且位置偏远,随着近些年农户进城务工、异地搬迁,学校生源逐年减少,目前仅剩三个年级14名学生。因地处大山深处,这里很多地方网络不通或信号不稳定,部分学生无法正常上网课。为落实教育部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通知要求,该校四名教师主动当起“家教”,坚持每天带着资料送教上门。
尽管目前山里有了通村公路,但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加之有些家庭比较偏远,道路崎岖难行,他们往往在骑行一段路程后,要将摩托车停在山脚,步行上山。这样算下来,每人每天至少需要步行十余公里。学校负责人陈勇介绍,除了自己稍微年轻些,其他3名教师都临近退休,虽然每天都翻山越岭,但没一个人叫苦喊累。
“网络信号到不了的地方,脚步可以到达。为了孩子,再苦也值了。”陈勇说,他们会坚持到正式开学复课。宁误一季粮,不缺一节课
今年已经59岁的王立华老师家住石门村,妻子在家务农。在当地村民眼里,王老师是出了名的模范丈夫,每天放学回家,种地浇菜做饭抢着干。但在今年,妻子却因家里的农活跟王老师闹起了别扭。
据了解,疫情隔离期间,王立华和妻子守在家里倒也过了段清闲日子。但闲暇之余,他时刻记挂着学校和班上的学生。疫情隔离刚一结束,王立华便主动请缨,从几公里外的镇上领取了配发的喷雾器、消毒液以及防护服等用品,利用空闲时间到学校进行消毒。自从学校3月下旬开始组织送教上门活动后,王立华便每天带着资料奔走在家教的路上,晚上回家还要备课。时值春夏之交,正是农忙时节,种菜、收割油菜小麦……家里的农活全部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肩上。
看着王立华每天忙碌,家里什么忙都帮不上,妻子忍不住抱怨:“还不到一年都要退休的人了,还那么拼命干啥?”面对妻子的责怪,王立华总是解释说:“庄稼耽误了是一季,学生耽误了就是一生,不把书教好,对不起这些孩子们。”特殊的学期,特别的关爱
在全校14名学生中,贫困留守儿童居多。为确保疫情期间孩子们得到的关爱不缺位,几名教师除了送教上门、传授防疫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外,还为家庭困难学生送去口罩、学习用品,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二年级学生小伟,父亲外出打工,母亲肢体残疾,干农活很不方便。50多岁的熊世贵老师上门送教之余,主动帮助小伟的妈妈干起农活。面对家长的感谢,熊老师笑着说:“我这是扶贫扶智两不误,一举两得。”
三年级学生小怡(化名),两岁多时父母离异,母亲不知去向,爸爸打工长年在外,家里全靠奶奶一个人操持。对于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陈勇老师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每次上门辅导,陈勇总是抽点时间陪着她游戏聊天,鼓励她乐观自信。六一儿童节这天,陈勇专门买了些零食,带着自己的小女儿来到小怡家,陪她过节。“陈老师真是个好老师,对咱们小怡比她的爸爸还要亲!孩子只要听说老师要来,就特别兴奋。”小怡的奶奶说。
送教活动让每一位山区学生感受到了学校教师的温暖与爱,将学生学习不掉队、停课不停学落到了实处,激励了学生求学的信心。“送教路上,我们将一如既往,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陈勇如是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