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歌嘹亮:响彻鄂陕边关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朱江特约记者

杨洪霞

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县境内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不仅取得了两次反“围剿”胜利,还坚持在这里斗争达两年八个月之久。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与川陕苏区、陕北苏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和川陕、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值得一提的是,红二十五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队伍。

“郧西会议”决定扩大红军队伍

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一幢土坯老屋静静伫立着,当地人称其为涝池张家大院。据当地党史专家介绍,1935年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这里召开了第20次常委会议,再次提出“大量的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战略目标。

郧西县地处鄂陕交界,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长期研究十堰红色文化历史的十堰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二级调研员桂柏松说,红二十五军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在十堰建立的唯一根据地,也是整个红军在长征中创建的唯一一块根据地。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虎坪村涝池张家大院召开的这次会议,被称为“郧西会议”。原郧西县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李仁喜长期研究地方党史。他认为,在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史上,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地区出发的时候是2980多人,到郧西县时只有2500多人,因此亟需发展壮大。”

这次会议总结了红二十五军入陕两个月来的斗争成绩与经验,分析了国内的斗争形势。经过充分讨论,明确部队放弃入川,就地创建根据地的目标。这一决策为红二十五军在陕南积蓄力量,北上接应中央红军创造了条件。

为了扩大部队,红二十五军一边坚持军事斗争,一边放手发动群众,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在印发《什么是红军》传单之后,又刻印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民族政策》、《告国民党士兵书》等布告。其中,在《告国民党士兵书》发布后不久,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一旅的一个连就投诚参加了红军。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郧西县的多个乡镇,至今还可以看到红军的标语。红二十五军通过团结农民、发展农民,扩大了队伍。在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村,村里的老人介绍说,当年全村78户有76人参加了红军。

2020年,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郧西县被纳入红二十五军长征片区。同年,郧西县还被纳入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湖北段重点建设县。

2900余红军从河南辗转来到郧西

1934年,由于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南方主力红军相继开始了长征,其中一支红军队伍再次来到鄂西北,这就是红二十五军。

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独立转战,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冲破了国民党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后,以武装斗争为先导,发动和武装群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数次重兵“围剿”,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之后又先期到达陕北,会合西北红军,巩固和扩大了西北革命根据地。

那么,红二十五军长征为什么会来到偏远的郧西呢?1934年11月16日,在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西征。由于在桐柏山区、伏牛山区难以立足,红军被迫长驱900多公里,于12月上旬到达陕南商洛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洛南庾家河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提出了创建鄂豫陕新苏区的任务,同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建为中共鄂豫陕省委。月底,红二十五军挥师南下,于1935年1月转移到湖北郧西县地区,大力开展游击战争,横扫地方民团,发动群众抗捐抗粮,开辟了郧西、镇安、山阳、旬阳四县边区。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存在两年八个月之久

“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广泛宣传红军的主张和政策,不仅为部队增加了战斗力,也为长征走向胜利吹响了号角。”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家孟宪杰表示。

李仁喜研究发现,该根据地东起河南省卢氏、西峡、淅川等县,南至湖北省郧西县和陕西省旬阳县,西到陕西省佛坪县、洋县,北抵陕西省长安县、蓝田县。其中,郧西位于根据地核心区域,省委、军部驻扎在郧西县庙川和—、二、三天门—带。

据统计,郧西县各个历史时期的2409名革命烈士中,半数以上是在保护红军、支援红军中牺牲。正是有了当地穷苦百姓的支持,红二十五军只用7个月时间,就由2500余人发展到包括地方游击师、抗捐队在内的6000多人。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在感天动地的长征中创建的,历史转变关头存在两年八个月之久。“从1935年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郧西县,至1937年8月红74师开赴三元整编,这支队伍坚持在十堰的郧西县、郧县,1斗争时间之久堪称罕见。”孟宪杰研究发现,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保存和锻炼了一批党和红军的骨干,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有力配合了陕北、川陕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策应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为迎接党中央北上,开创西北革命的新局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与红一、二、四方面军相比,红二十五军是人数最少、用时最少、行程最短、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

庾家河省委会议后,红二十五军以飘忽的游击行动,南下郧西县境内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地区。

1935年1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进入郧西县庙川地区,在庙川和大、小新川一带,成立了大新川苏维埃政府。当时,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机关设在何家大院,在东川村、西川村、桃园沟村、秋树林村等均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1月22日,徐海东、程子华率领部队来到郧西县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泗峡口一带。红二十五军军部机关以及所属分队,当时就驻扎在泗峡口、虎坪、红岩等地,省委和司令部驻扎在郧西县虎坪村的涝池。

鄂豫陕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徐海东(资料图片)

1935年2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虎坪村涝池张家大院分析形势,这次会议史称为“郧西会议”。虎头岩村红75师23团旧址,至今留存红军宣传标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