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业强了群众富了乡风淳了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通讯员徐炜

产业强、群众富、乡风纯、面貌新、生态优……过去五年,竹山县柳林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吃的洋芋果,烤的转转火,住的栽插房,生活无保障”的现象一去不返,由“穷山沟”变成了“金洼地”。贫困之变

柳林乡地处竹山县南部,曾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全乡贫困发生率高达41.62%,是全县脱贫攻坚重点乡。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柳林乡党委、政府立足生态优势,抓基础设施建设,兴产业发展,增内生动力,于2018年脱贫出列,向着乡村振兴之路奋力前行。

该乡墨池村村民史代聪身体残疾,母亲年迈,家中缺少劳动力,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助史代聪一家脱贫,扶贫干部与他“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史代聪主动申请发展中药材种植,自己干不了,就请人帮忙种;自家地不够,就租赁村里闲置土地。2015年,史代聪纯收入达1.5万元,顺利脱贫。2016年,他创办竹山县代聪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带动1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收入万余元。

近年来,柳林乡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真扶贫、扶真贫,全乡1687户5118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村均达到“九有”目标,率先在全县实现整乡脱贫摘帽,群众获得感稳步提升。产业之变

柳林乡地处高寒山区,传统种植养殖业是群众主要收入来源。该乡按照“村村有新兴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要求,坚持把主导产业做强、把特色产业做大、把新兴产业做优,拉长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

把主导产业做强。2020年种植烟叶11759亩,实现产值3391万元,税收680万元。投资130余万元,在白河村大包、洪坪村杉木湾、民主村张家山、墨池村左家沟等地安装山地轨道运输机,彻底改变了烟农肩挑背驮的历史。累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新建密集式烤炉41座,维修烟田机耕路30公里,产业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把特色产业做大。2020年新发展中药材4500亩,总面积逾万亩,总产值2000万元以上,兑现产业到户资金100.8万元。全年出栏生猪5396头,养殖蜜蜂3697箱,柳林腊肉腌制技艺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腊肉、柳林土豆、柳林蜂蜜逐渐形成品牌,走出深山、销往全国。

把新兴产业做优。抢抓“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县委“1115”产业布局,申报旅游项目22个,大力推动3A级景区建设。积极开发高山草甸等景点,对接竹山县“两湖两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加大与神农架林区旅游开发合作力度。率先在全县布局竹产业,新发展竹林352亩,成立竹产业专业合作社6家。

截至目前,该乡形成以烟叶、中药材为主要种植业,以电商为主要新兴产业,以旅游开发为主要服务业的新产业格局,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文明之变

为更好发挥榜样力量、涵养文明乡风,柳林乡全面修订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消除“等靠要”思想。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脱贫光荣户”“致富之星”“十大孝星”等创评活动,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推动好人之乡建设,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

柳林乡洪坪村村民、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40年来无私奉献,赡养11位老人。在他的感召下,该乡600多名乡贤以志愿者身份活跃在村村寨寨,于润物细无声中铺展开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乡土画卷。

柯友富是柳林乡公祖村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妻子勤俭持家,“人情风”曾让他不堪重负。2018年,公祖村修订村规民约,严禁大操大办婚丧事宜。柯友富和妻子商量着办一场生日宴,将多年来送的“人情礼”一并收回来。村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最终柯友富放弃了举办生日宴的念头。

“绿波摇漾景色新,疑在桃源故里行。”如今,美丽幸福的柳林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竹山大地、堵河源头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