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璐
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如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的需求,必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印发后,十堰市教育局要求各校将手机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内学生手机管理制度。目前,十堰各中小学校是如何管理学生手机的?家长和学生是否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家长看法:不宜过早,引导比禁止更重要
家住北京路的李女士最近正在犹豫要不要给已上初一的女儿买手机,担心孩子有了手机以后诱惑太多,管不住。“我女儿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问我,什么时候可以给她买手机,她说手机平时放在家里,方便周末和同学联系。”李女士说,现在教育部不允许中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学校管得很严格,对家长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不让孩子带手机和电话手表进入校园,是为了让他们在校专心学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家长的市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丛娇娜说,如今别说手机,就连电话手表都有了拍视频、支付、游戏、交友等功能,对于自制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确实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
采访中,有家长认为,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比完全禁止更重要。儿子在读初二的东风五中家长林女士说:“我儿子喜欢阅读写作,他读小学的时候,我会把手机借给他查资料。他上初中以后,寒暑假我也会把手机给他使用,我知道他会玩一些小游戏,但是时间不会太长。”林女士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不太现实,还会引起孩子对手机的好奇,放大手机的诱惑性。家长应该对孩子强调手机的工具性质,让他们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学校对策:
智慧管理,避免一刀切
3月初,市人民小学下发了《关于学生手机管理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介绍了学校的手机使用管理制度: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电话手表带入校园。
“学生确实有特殊情况要将手机带入校园,需要家长填写申请表,报班主任、德育处登记,才能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市人民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和市人民小学一样,市实验小学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学生手机管理办法,禁止学生在校园内携带、使用手机或电话手表。“为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与外界的联系,校门卫室安装固定电话为学生免费提供通讯服务,年级组、班主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通讯服务。”丛娇娜说。
“自2018年开始,我校就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杜绝教师带手机进课堂、杜绝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专项治理活动。”市东风五中德育处主任程家想说,学校要求全体教师率先垂范,教师要认真对待课堂45分钟,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不做任何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杜绝将手机带进教室(包括早晚自习时间)。凡是发现教师将手机带进课堂(或考场)者,首次谈话提醒,第二次实名通报,第三次年度师德考核为“不合格”。同时,要求学生也不得将手机带进校园。
市第九中学除了在校内监管外,还开展了学校周边小卖部、饭馆内学生携带手机的突击检查。郧阳区实验中学利用共青团活动课、社团兴趣班、体艺跨班大课堂等,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们自觉远离手机和虚拟空间。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图书阅读,体音美特长培养,提供充分的成长陪伴。
“课堂上手机铃声响起,破坏课堂秩序,没有了对老师与同学起码的尊重;利用手机玩游戏、聊天,玩物丧志;垃圾信息铺天盖地,中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信息的泥沼……”3月30日上午,在郧阳区二中“拒绝手机进校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活动中,该校学生代表叶雨婷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高中生拥有自己的手机,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些走读生需要每天联系家长,确认家长接送时停车的位置;住宿生晚自习结束后也要和家人联络。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各高中学校基本都会在学校门岗、教师办公室、宿舍设置固定电话,且对学生全天开放。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学校会特事特办,手机一律放在宿舍,不允许带入教学区。专家建议:
刚柔并济,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手机已经成了人们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在假期可以利用手机上网课,跟老师、同学交流。不过也有很多孩子一拿到手机就爱不释手。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对孩子的视力有危害,还会干扰大脑发育,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产生负面影响。
如今,手机已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通信工具,还是交际工具、学习工具。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过度使用甚至沉迷手机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多花一点时间去陪伴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在电子产品上,通过电子产品来获得快乐和自我认同。”市实验小学校长唐建国说。
“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光靠学校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也要去督促。”从教30多年的茅箭区实验学校教师闫萍说,疫情期间很多学生使用作业帮等
APP,对电子产品产生了很大依赖性,也影响了主动思维能力。对于手机等电子产品,家长应采取“放得开,收得拢”的政策,要让孩子适当使用手机,但是也不能让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性。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协商订立公约或者建立奖惩机制的形式,每天约定手机使用时间,同时丰富亲子活动,转移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
“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要做到‘刚柔并济’的教育为主。既要有制度的‘刚性’要求,也要有教育的‘柔性’沟通。”市人民小学资深班主任饶向辉认为,除学校的政策外,各班也应制定公约,形成同学之间互相监督的氛围。饶向辉在班上为学生们准备了手机袋,学生按学号放置自己的电话手表,方便学生放学后与家长沟通。在市人民小学五(8)班,学生们将电话手表放进手机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