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十堰人民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1964年,饶斌牵头负责在十堰筹建二汽,整整15年时间,他带领二汽人在茫茫荒山之中建起一座汽车城,使二汽、十堰市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回顾饶斌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令人敬佩的:他是一位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的
“白面书生”;他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造出
“解放”
“东风”
“红旗”的企业家;他是一位力排众议,让轿车走进寻常百姓之家的改革者……
不停“跨界”,“白面书生”与中国汽车结缘
饶斌,原名饶鸿熹,1913年出生于吉林市三道码头附近的白旗屯。祖父饶炳文曾在清朝为官,先后担任山西盐运使和吉林官银号督办。祖父去世后,饶斌随父母移居天津,在南开中学读书期间产生了参加革命的愿望。
1930年冬,饶斌考入“满洲医科大学”,回到东北。入学后,饶斌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加入共青团。同年,他所在的组织遭到破坏,便前往青岛投奔兄长。1935年夏,饶斌回到上海,考入上海医学院。一年后,他得知红军到达陕北,便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决心去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期间,饶斌先后担任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秘书长,中共静乐地委宣传部长、地委副书记,中共晋西北八分区地委书记。抗战胜利后,中央选派大批干部挺进东北,饶斌和妻子张矛就在其中。
回到东北后,饶斌先后担任中共抚顺地委、市委书记,中共吉林市委书记,哈尔滨市市长,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松江省委副书记等职务。
1950年初,我国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当时商谈的援助项目包括建设一个年产3万辆的中型卡车制造厂。当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汽车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组长。1952年,重工业部任命郭力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
郭力上任之后,要求在地方请人做厂长,而自己让贤,这就是著名的“厂长请厂长”。当时,饶斌是东北财经学院的院长,但他很羡慕那些在基层实实在在干事业的人,于是申请去一汽工作。
饶斌的任命过程在
《中国汽车报》《长春日报》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当时,政治局讨论一汽厂长任命时,毛主席询问过饶斌的情况:‘他是不是在哈尔滨市当过市长的那个白面书生?’列席会议的一机部副部长段君毅回答是,毛主席就问:‘他厉害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主席点点头。”
1952年,饶斌受命领导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半路出家,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
虽是半路出家,但饶斌领导一汽仅用3年时间就在长春市南郊一片荒野上建起一座汽车城。当汽车从装配线试装下线时,汽车用什么命名?这个问题立即送到中央政治局议定。中央领导确定叫“解放”牌,并请毛主席题写车名。毛主席挥毫写下
“解放”字样,工厂立即做出模子铸成后,镶在车头。
1958年5月,一汽试制出第一辆
“东风”牌轿车,5月21日将样车送到中南海。毛主席高兴地说:“我终于坐上了中国人自己造的小汽车。”消息传到一汽,广大职工受到很大鼓舞。事后饶斌等厂领导讨论,真正要解决中央领导乘坐国产小汽车问题,还须集中力量研制高级轿车。厂里有关部门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工作,第一辆“红旗”高级轿车于同年7月试制出来。
1959年国庆,新一批“红旗”高级轿车“露脸”了,其中6辆车参加游行,两辆车作为阅兵车。饶斌说:“红旗轿车试制成功,为一汽争光,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经过“东风”与“红旗”轿车的试制,饶斌觉得工厂需要一个研究产品的机构。经工厂请求,1957年设在北京的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全体人员与设备迁到长春。1958年底,全所人员458人、固定资产3155万元正式移交给一汽,这就是长春汽车研究所的前身,从此一汽有了自己的科研机构。
组建二汽,采取“全国聚宝”的方式调用优势力量
1959年底,中央决定调任饶斌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汽车局局长。饶斌从1952年筹建一汽,到1960年离开一汽,整整工作了8年。在这8年里,一汽初步形成了以载货汽车为主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和科研基地。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只有一个汽车制造厂,这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1964年,二汽建设被提上了日程。中央经过酝酿,决定由饶斌负责筹建二汽。
当年11月下旬,饶斌到北京报到,全力投入到筹办工作中。一汽是前苏联帮助设计并派专家帮助完成建设的,而饶斌的决心是,把二汽建设成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厂。
厂址选定十堰后,饶斌把专业厂的同志组成几个大片,分赴各个山沟调查研究,做好工厂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饶斌白天看地形,丈量土地;晚上调查,了解人民生产生活情况;还要绘出草图,写出调查报告。冬季,鄂西北山区很冷,晚上盖两床被子还冷。屋里很少生炉子,更没有暖气,有时发些木炭取暖。职工穿着棉衣棉裤还觉得冷,而老乡们往往下身是两条单裤、一双布鞋,没有袜子。尽管如此,广大干部职工还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二汽建设中。
二汽筹办之初,除一机部、汽车工业公司指派的人外,只有饶斌算是二汽的人。因此,他经常夹个棕色大皮包到处奔波,找同志研究创建二汽的相关问题,被人们戏称为“皮包公司”。
有了建设一汽的经验,饶斌决定用“全国聚宝”的方式,调用一汽等有关工厂骨干力量,采用国产设备为主、适当引进国外部分先进设备,这一思路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挺过苦难,在十堰奋战十余载
二汽建设过程困难重重,饶斌个人也经历了很多苦难,受到过一些不公正的对待。
饶斌的个人问题得到国家领导人关注,毛主席视察湖北省工作时说:“康世恩、饶斌都是有专长的人,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应该让他们出来工作。”被调离的饶斌又回到二汽建设工地。
1969年9月23日,第一辆东风EQ140载重车在二汽试制成功。同年12月30日,第一辆三吨半军用越野车也在二汽试制出来。
1977年10月6日,中央决定将饶斌调回北京任一机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但饶斌希望继续留在二汽,因此他申请再干两年。当时,二汽另一位主要领导黄正夏向李先念副主席、谷牧副总理汇报:“中央10月6日要求饶斌回到一机部工作,但并没有提到免去原职,我们从十堰二汽革命和生产建设需要出发,希望明确饶斌仍兼任十堰二汽党委书记原职。”最后,饶斌又如愿回到二汽,他决定建设民用载重汽车生产基地。很快,这个“早出车、出好车”的愿望就在十堰实现,结束了我国载重汽车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1979年,为二汽奋斗15年的饶斌回到北京,任第一机械部部长兼汽车总局局长。他大力推动我国机械工业扩大服务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品种,提高经济效益,使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克服了重重困难,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1987年8月29日,饶斌在上海去世,享年74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