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水都圆梦竞争先绿色崛起不等闲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丹江口市与卓尔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丹江口市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易地扶贫搬迁之习家店镇习家庄安置点中国水都丹江口“十三五”期间,丹江口市进入高铁时代对口协作工作掠影文/图记者王雁博

特约记者周玉娟

陈华平

周峰

春潮激荡,碧水丹心。

汉丹两江四岸,绿浪滚滚;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波光粼粼。这是奋进的五年,这是辉煌的五年,“十三五”期间,丹江口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沉着应对各种挑战,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追梦小康,使命担当,绿色崛起,绘就丹青。

“十三五”期间,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务实重行的水都儿女,以大地为布,以实干为笔,以信念为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在青山绿水间描绘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生活富裕的高质量发展壮景。回首这五年——转型升级波澜壮阔

五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发展的高度;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发展的幅度。

水都丹江口,肩负着当好北方

“守井人”的重任,承载着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托,既要不遗余力守护一库净水,也要矢志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回首

“十三五”,丹江口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勇担责任、争先进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发展质效得到新提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民生福祉跃上新高度,社会治理达到新水平。逐浪而行的丹江口市,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五年,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29700户978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十堰各县

(市、区)中率先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3年在全省获得

“好

(A)”类等次,其中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考核位居全省92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中名列第一名。污染防治全面发力,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始终在全省名列前茅。各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连续3年降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荣获

“第四批全国法治县

(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这五年,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地区生产总值是

“十二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由

“十二五”末的14.2:50.7:35.1调整优化为11.2:42.3:46.5。高新技术企业达29家,比

“十二五”末增加14家,产值规模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24.6%。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9个。五年来,该市连续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入选全省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县

(市)。

这五年,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丰硕。严格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库区综合执法,对临水1公里范围实行永久性保护。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

“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丹江口库区水质始终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标准,累计向北方调水350多亿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7%。获评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美丽山水城市”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市)”,累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6个、生态村77个。五年来,生态环境考核连续获全省优胜单位。

这五年,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该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比重达87%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到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达到98%。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全面取消,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运行机制基本建立,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4万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比“十二五”末增长23%。全市城乡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

“高铁梦”如期实现,市民出行更加便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这五年,社会治理效能继续提升。坚持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启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

“双报到、双报告”协同机制初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建成省级优秀农村社区5个,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95%。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27件、政协委员提案571件。加大法治宣传力度,

“七五”普法圆满收官。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五年来,连续被评为全省

“金融信用县

(市)”。城市文明迈上新高度,于2020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驶上新征程——绿色崛起风正帆悬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经过

“十三五”期间的接续发展,多年积累的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项目效益逐步显现,为丹江口市

“十四五”时期集成跃升、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丹江口市上下准确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增强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苦干实干,开拓进取,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面向

“十四五”,丹江口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积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十堰市

“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经济布局,勇担责任、争先进位,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建设国家战略水源地、湖北绿色发展示范市,建成宜居宜业宜旅的现代化生态滨江城市,谱写新时代丹江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

锚定目标,扬起风帆,丹江口市加速驶上绿色崛起新航程——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固本培元打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桎梏,丹江口市将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和湖北省、十堰市区域经济布局,坚持“对接毗邻、策应沿江、辐射周边”的工作思路,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完善

“一心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布局。

“一心”即“中心”提质,就是依托

“一江两岸两河两山”城市格局,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突出商务宜居功能,完善提升左岸老城区;突出政务文化功能,加快右岸新城开发;在金岗山、西城山以外建设工业集聚区。“两带”驱动,就是推动江南、江北联动发展,实现南北

“两轮驱动”。江南突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发展山水一体全域旅游和康养产业,构建江南百里生态工业旅游带;江北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构建江北百里生态农业产业带。

“三区”支撑,就是围绕

“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目标,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六里坪汽车产业园、丁家营和浪河轻工服装产业园以及水都白果树沟和东环工业新区产业园三大工业园片区,为该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域协同”,就是坚持城乡统筹,加强规划衔接、产业对接和基础设施协同,实现联动发展。以环库生态景观公路为纽带,串联沿库各镇,建设环库生态滨江城镇群。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轮驱动,围绕

“两新一重”,加快推进通信、物流、交通运输、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

“两山”转化路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五”时期,丹江口市将继续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

“两山”实践创新。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该市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将

“绿水青山”转化为

“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大力引导发展符合本地实际、切合国家战略水源地要求的产业。依托绿水青山提供的生态环境容量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建设结构更为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主要是推进传统汽车装备产业升级,做强整车、专用车和小总成,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扩大水资源加工业规模,加快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做优轻工纺织服装产业。着力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围绕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商贸物流等领域,打造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围绕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种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绿水青山所创造的优良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丹江口工作或学习,为

“两山”转化营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彰显绿水青山的颜值,又体现绿水青山的价值,确保

“一库净水永续北送”。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改革促创新、促转型升级。持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及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纵深推进

“放管服”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大数据服务应用,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审批环节少、办事效率高、企业获得感强的标杆县

(市)之一。全面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全方位推进

“四上企业”培育入库,实现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扩大就业创业,发展高质量教育,完善社保体系,推进健康丹江口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只争朝夕、不畏艰险的精神状态,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增福祉,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阔步奔向

“十四五”,描绘绿色崛起、激情澎湃的水都新画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