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
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所谓“画九”,就是用图画来记录“九九”的进程。方法是画素白梅花一枝,枝上共有白梅81朵。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涂红,待到白梅红遍时,“九九寒天”便结束了。相传“消寒图”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个画出来的,他被元朝统治者关在北京监狱里,创作了这种图,以后逐渐流转开来。
源流如此之远,传播过程中便免不了有些出入。有些“九九消寒图”便是画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每九个一组,根据进九以后的天气,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方法,每天在一个圆圈里做记号。等八十一个圆圈画完了,天气也就暖和了。
“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繁体),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这种方法传到中国民间后,有写“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也有写“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总之一句九字,每字繁体九画,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人们盼望春天的心情。这类文句,有人称之为“九九消寒句”。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变化而导致动植物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
《九九歌》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代。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里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屹蚤出。”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同情。
这两个复杂的
《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反映了两首《九九歌》产生时期五九降雪量有着很大差别。九九对联
创作“九体对联”消寒的,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上联),庭院春幽挟苍草重茵(下联)。还有人将“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作为上联,与“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九体对联。
这些对联每联九个字,每个字也是九画,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书写(或描红填写)上下联字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成,至此严冬已去,春至人间。
九体对联又称“消寒迎春联”。九九迎春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难度极大。但它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在以前很得读书人喜爱。
(据新华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