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明珠耀堵河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中华秋沙鸭点胸鸦雀白鹭库区风景美如画记者刘俊通讯员黄承浦龚晓雪编者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库”“淡水之源”。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张湾区黄龙镇辖区,是堵河水入汉江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也是十堰城区居民主要饮用水源区。

今年2月2日是第25届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与水一同生命,互相依赖。

让我们走近堵河岸边的这颗“生态明珠”,了解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为守护这道生态屏障所付出的艰辛与担当。守好生态屏障,护好一江清水,担好“守井人”之责,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工作落在实处。

自2013年园区启动国家试点建设至今,张湾区委、区政府始终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总体要求,紧扣总体规划,统筹谋划、稳步推进、科学实施,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持续推动湿地保护工作更上新台阶,让堵河边这颗“生态明珠”熠熠生辉。科学监管

筑牢生态屏障

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园区总面积874.7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34.61公顷,湿地率为49.68%。多年来,公园管理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湖北十堰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目标要求,全力保护和恢复水库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库区优良水质,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取得显著成效。

多年来,公园管理局按照张湾区委、政府统一部署,大力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将园区保护工作与全市生态移民政策相结合,大力实施“关、停、迁、拆、增”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保护湿地。在整治推进下,永久关闭运行40多年的黄龙码头;库区8家渔家乐永久停业;库区内的张湾区黄龙镇堰石村351户1240人完成整体搬迁;清理拆除网箱近3000个;完成退耕还林98.2公顷、封山育林63公顷、森林抚育733公顷,投放鱼苗300万尾。由于措施得力,库区内所有污染源头得到整治,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公园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

修复生态系统,更当久久为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公园管理局坚持不间断开展日常巡护、监测工作,通过采取入库实地巡护与电子监控相结合,切实保护和恢复湿地功能。

收获见证耕耘。良好水质吸引来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其中有“鸟类大熊猫”之称的国家Ⅰ级保护野生鸟类中华秋沙鸭。公园还荣获十堰首家“湖北省观鸟基地”称号。”“十三五”末,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答卷格外厚重。宣传普及

凝聚保护共识

人心齐,泰山移。“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我们要主动担负起宣传推广环保理念的责任,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提高全社会保护湿地的意识。”公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如亭多次在全局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近年来,全局上下坚持将科普宣教工作作为历年工作的重要抓手,主动担起“宣传员”职责,为形成全社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良好格局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

建好宣传阵地,拉近公众与湿地的距离。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建起湿地知识科普馆,构建室内、室外、实物、智慧四个宣教系统,引导公众深入了解湿地知识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历程。公园还建有水生植物园,让游客在观赏中学到植物知识,寓教于乐。

丰富活动载体,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湿地宣教进党校、进中小学校、进社区“三进”活动,大力宣传湿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全民保护湿地意识。充分结合世界湿地日、4月爱鸟周等重要节点,积极宣传湿地保护知识。仅2020年,湿地公园共接待各类参观者40余次、1000余人。

教育宣传落在实处,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如今,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成为张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一张亮丽名片,更成为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成为人们走进自然、认识湿地、增长见识的文化科普基地。共建共享

释放绿色福利

湿地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区域各单位、利益主体共建共管,才能实现综合效益。近年来,张湾区积极探索流域、区域以及利益主体实现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探索流域共建。堵河发源于神农架大九湖,在十堰境内流经竹山县、房县、郧阳区、张湾区。基于此,四县(区)人民政府在共抓堵河生态系统保护、共筑生态屏障中,重点加强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与上游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相互交流,形成共同保护堵河生态环境大合作格局。

推动区域共建。黄龙滩国家湿地公园与相关单位开展广泛深入合力共建,与黄龙滩水力发电厂、黄龙镇堰石村等共同开展环境管理和清漂工作;与教育、科技等部门共同建设湿地科普示范基地;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植物园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态环境部门共同保护和监测水质。通过彼此沟通、相互支持、共同协作,形成互信、互助、互利的共建共管和谐氛围。

发动群众共建。民众是参与湿地公园共建共管的主体,也是享受共建共管成果的主体,公园管理局积极动员组织湿地公园周边民众,主动参与巡护清漂、植树造林活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成果保护的共享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