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纪枫波

一年里,理论武装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遍十堰大地,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凝聚共识,引领方向;

一年里,舆论宣传持续发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营商环境……一个个紧扣中心的主题宣传讲好十堰故事,传递十堰声音;

一年里,我们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册志愿者达63.2万人,构建起全民志愿全域志愿服务体系,文明成为十堰的最美底色;

……

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看见,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扎实有力、亮点频现、催人奋进。

这一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道德滋养。高举思想旗帜

理论武装立心铸魂

“实现伟大中国梦,举国欢腾喜洋洋……”去年9月,初秋时节的竹山县宝丰镇,山色如黛,游人如织,竹山县王义富工作室志愿者正在用花鼓船歌,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走进百姓心田。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思想的领航。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通过省委宣讲团示范讲、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市委宣讲团集中讲、党校常态讲、各系统领域联动讲等多种形式,各地、各部门全力推动全会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

“鼓书说唱”“场子会”“院子会”“板凳会”“微课堂”……在十堰,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延伸到哪里。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必须跟进一步。

一年里,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服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7次,开展专题研讨5次,邀请国家、省级专家作辅导报告4场;积极探索开展学习巡听旁听工作,市县两级开展中心组巡听旁听74场次;市委宣传部在全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交流。

组织“两团多队”赴各地各高校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学习民法典、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主题,累计举办宣讲报告会3779场。

思想田野里的每一寸躬耕,总能在实践中寻得收获。全市党员干部初心愈发闪亮,使命愈加明晰。记录时代足音

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在打赢“两场战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树立正确舆论导向,讲好十堰故事,传播十堰好声音,无疑是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使命担当。

一年里,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立足“凝心聚力”,组织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报道,奏响了主流舆论最强音。

统筹做好“战疫”宣传——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破生活的平静。广大宣传工作者以“笔”为武器、以“纸”为战旗,深入一线,充分报道抗疫措施和成效,生动讲述抗疫感人故事,全力做好抗疫志愿服务,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大战中燃起了一把火、撑起了一片天。

统筹新闻宣传、网络宣传和社会宣传,组织市内93个媒体平台、搭建市县乡村四级新媒体矩阵工作群4598个、动员全市近47万人次参与网络传播,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12场。市级媒体发稿5万余篇,在省级媒体发稿6080篇,在中央媒体发稿2461篇。发稿量和影响力创我市新闻传播新纪录。

扎实开展主题宣传——

协调“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中央媒体主题采访团深入我市调研采访,组织各级新闻媒体开展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等多项主题宣传。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平台发稿3324篇(条),在省级媒体平台发稿8652篇

(条),生动讲述十堰人民“走向小康生活”的幸福故事。

强化网上主题宣传——

组织市属新闻网站开设

“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聚焦十九届五中全会”等网络专题41个,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活动100多场。市委网信办作为全省市州唯一代表在全省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交流发言。

提升新闻宣传质效——

每月召开新闻外宣选题会商会,选题同步推送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选用。

规范新闻发布工作方式、流程,全年召开新闻发布会26场。

新闻队伍不断增强“四力”,新闻宣传工作4次受到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表扬。在第三十七届湖北新闻奖评选中,我市21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4件,位居全省第二,获奖等级和数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市委中心工作布局到哪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就及时跟进到哪里、主动服务到哪里。一篇篇分量十足、鲜活生动的主题报道,经中央和省、市媒体“发酵”,引起广泛热议,刷屏无数,让海内外听到了一个个有“温度”的十堰故事。高扬新风正气

提升城市气质内涵

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十堰以地级市综合成绩第一名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喜讯传回,全城沸腾!

过去的一年,我市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社会宣传深入开展——

文明城市离不开规划引领、法治护航。过去的一年,市委制定出台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

文明城市离不开榜样的力量。我市隆重举行第七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大力宣传全国、省道德模范以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典型事迹。全市选树宣传抗疫先进典型336个,脱贫攻坚先进典型235个。其中,80人被评为“十堰好人·楷模”,5人获评“荆楚楷模”,1人被评为“荆楚楷模”2019年度人物,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市累计创成全国文明单位18个、全国文明乡镇7个、全国文明村13个、全国文明校园3个、全国文明家庭1个、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1个。

“两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

竹山县、房县、竹溪县、郧西县、丹江口市5家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全省首批60个试点,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并顺利通过省委宣传部验收。郧阳区、茅箭区、张湾区同步建设区级融媒体中心。

出台

《十堰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分类召开培训会、推进会。全市建成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2个实践所、1565个实践站,1个市级志愿服务孵化基地。

“志愿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全市注册志愿者63.2万人,志愿服务组织3986个,志愿服务活跃度位居全省第一。一个个志愿者的星星之火,用爱点亮文明之光。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不仅需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也需要正本清源、激浊扬清。

一年里,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督查考核,健全全市网格综合治理体系,扎实开展“清朗”专项整治行动、成立互联网行业党委……全市网络舆情领域意识形态防线更加牢固。繁荣文化事业

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2020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软实力”惠民立本,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狠抓文艺精品创作、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落实“文化小康”任务——

过去的一年,我市在国家、省级获奖、参展的文学、书法、美术、音乐等作品240件。郧剧《黄连花开》、摄影《秦巴老艺》、歌曲《故乡的水》荣获第十届屈原文艺奖;竹溪县创作的山二黄现代戏《山茶花》参加第二届“荆楚名团聚江城”展演。创作抗疫和精准扶贫题材文艺作品1100余件,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800多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213场次。

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完成186家印刷企业年度报告工作和全市出版物发行业年度核验,对全市1808个农家书屋进行了摸底统计调查。组织开展了“版权宣传周”及“绿书签”等系列宣传活动。全市119个乡镇(街道),1978个村(社区)建成“扫黄打非”基层站点2106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层站点建设全覆盖目标任务。市“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获评2020年全国

“扫黄打非”先进集体,我市在全省“扫黄打非”考评中位居第3。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过去的一年,我市出台《关于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堰市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政策支撑。全市规上文化企业124个,营收总额87.4亿元,同比增长21.1%,增幅全省第一;招商及签约落地文化产业项目39个,居全省第四;湖北省文化产业网入库项目103个,位居全省第一。

创造性实施“双活化工程”——

启动实施十堰“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遴选出尹吉甫、饶斌等10位“历史名人”和武当文化、汉水文化等6项“历史文化”,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生动讲好十堰故事;谋划了方特武当中华传统文化园、汉江史诗画廊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十堰历史文化知名度、鲜活度、显示度,为十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美好的今天,来自汗水的浇灌;灿烂的明天,来自聚力同心。“十四五”的奋斗号角已然嘹亮,全市干部群众前行动力正足、奋斗激情正燃。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十堰,一定会更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