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现场“郧县人”头骨化石中国郧阳古人类研究中心揭牌专家学者参观“郧县人”遗址专家向媒体介绍“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过程特约记者兰昌林姬廷顺曹忠宏这是一场学术盛宴,也是一顿文化大餐,更是一次文明传承。11月25日至28日,“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郧阳区举行。来自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近30名专家、学者就“郧县人”头骨化石及其文化遗存的科学价值、学术地位进行深入研讨。“国宝”堪称罕见的人类进化廊道11月26日,专家学者先后参观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遗迹馆、郧阳博物馆,观察“郧县人”化石、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触摸历史印记,感受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积淀。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两具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古人类头骨化石,轰动古人类学界,被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两具头骨化石分别被列入“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几十年来,国际国内考古专家、文化学者、经济专家和友好人士,围绕“郧县人”这一课题,从学术、文化、经济角度潜心研究,产生一大批重大理论成果,让“郧县人”走向世界。
“‘郧县人’的发现填补了人类历史发展链条中100万年的缺环,“郧县人”头骨化石也是目前在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郧阳博物馆四级博物馆同时展出的文物之一。”在郧阳区青曲镇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向参加研讨活动的人员介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学堂梁子遗址周边,还发现梅铺猿人遗址、白龙洞遗址和黄龙洞遗址等古人类遗址,以及众多旧石器化石点,这种富集现象全国仅有、世界罕见,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是古人类起源、演化和发展研究的重要区域,堪称罕见的人类进化廊道。专家建言献策彰显特色将
“郧县人”为核心的古人类遗迹地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只是简单的申报,更是文化的传承。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如何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纷纷提出专业化建议,为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保护和利用拓宽思路和视野。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应加大对
“郧县人”遗址周边的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将目前已知的周边其他遗址纳入综合、比较研究框架,充分研究当时古人类的迁徙、扩散、生存能力等。
专家学者形成共识:以郧阳区为中心的汉江中上游是古人类起源、演化、发展研究的重要区域,应引起科学界重视;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地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加强保护、科学合理利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于
“郧县人”头骨化石及其伴生动物等文化遗产三十年来的科研新成果,应被收录于最新通用教科书;将
“郧县人”为核心的古人类遗迹地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并纳入省级文化遗产申报议事日程。
在专家学者看来,以郧阳区为代表的汉江中上游地区是远古人类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域,建议设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项基金,建立长效机制,搭建共享平台,依法设立专门机构,科学有效地推动遗址保护利用和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名片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独特历史印记,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文物承载灿烂文明,留存历史记忆,维系民族精神。
近年来,郧阳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将头骨化石发现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统性加强郧阳文化遗产品牌的保护、研究与利用,“人类老家”已经成为郧阳文化响亮的名片。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郧县人”遗址科考、科普价值,推进“遗址经济”与“文化民生”良性互动,郧阳区将加快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善提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平台,全面提高郧阳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有机结合。
“我们将充分听取本次与会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加快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善提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平台,全面提高郧阳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打造具有郧阳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