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迁迁来好日子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竹山县竹坪乡安河口村河沙坪安置点贺茂棠摄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周家坪安置点竹坪乡兴茶村坝滩湾安置点首迁仪式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进农家竹山县溢水镇小东川村易迁安置点

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张华魁 黄志城

竹山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远山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叠加的典型县域。境内群山耸峙、沟壑纵横、河流密布,长期生活在大山里的居民一度被贫穷困扰。

2016年以来,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竹山县大力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举措,“挪穷窝”“换穷业”并举,“拔穷根”“摘穷帽”并重,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扶贫产业,让15052户41053人实现安居乐业。搬迁过上好日子

俗话说:“穷奔高山,富奔平川”。竹山县溢水镇小东川村65岁的陈克祥时常感慨,自己穷了大半辈子,自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后,从山上搬到平川,过上了好日子!

陈克祥于1955年出生在双台乡茅塔寺村苦竹沟垴,曾住在3间低矮的茅草房里。后几经搬迁,于1998年搬到溢水镇小东川村二房沟,住上了3间土墙泥瓦房,靠种6亩薄地养活一家6口人。2008年5月,家里房子地面和土墙开裂,成为危房,陈克祥想拆旧房、建新房,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

2016年初,住在危房里担惊受怕的陈克祥决心搬到该镇华家湾村租房子。恰逢当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当年9月,陈克祥在镇村干部组织下,不花一分钱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住上了崭新的楼房。

以上只是竹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从县情实际和贫困群众长远利益出发,用“绣花”功夫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精品工程,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对象认定上,按照“政策宣传、农户申请、入户核查、村级评议、乡镇审定、县级备案”六步评定法,精准锁定搬迁对象,确保应搬尽搬。在安置区选址上,选择地质安全、交通便利、水土资源较好和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方,确保有后续发展空间。在建设方式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生产生活习惯,坚持集中与分散、楼房与平房、单元房与独体房相结合。在建房风格上,统一“飞檐翘角马头墙,粉墙黛瓦格子窗”庸派风格,突出竹山民居特色。

截至2019年底,竹山县交出了一份圆满的易地扶贫搬迁答卷: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户数和总人口三分之一的贫困群众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善了住房条件,还通过后续帮扶摆脱了贫困。安居乐业趟富路

全军是擂鼓镇腰庄村村民,2014年他家的土墙房被暴雨冲坏,暂住于邻居空闲旧房,靠打工为生。2016年,全军借钱养猪失败,生活更加艰难。2017年初,镇、村按程序将全军评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鼓起了他战胜贫困的信心。2018年冬搬进新家后,他感到生活更有奔头,养猪、养牛、养蜂齐发力,去年出栏生猪20多头,目前养有4头母猪、20多头牛、170多箱蜜蜂,前不久出售蜂蜜挣了3万多元。从贫困户成为致富能手,是易地扶贫搬迁让全军和家人摆脱困境,实现了命运逆转。

无独有偶。溢水镇腰店村贫困村民陈芳,于2016年冬搬到小东川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上了新房子。2018年,村里正午制袜扶贫车间建成,她报名参加上岗技能培训,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技术,负责照看12台自动织袜机,月平均能拿到3000元工资,实现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载体,脱贫是目的。早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之初,竹山县就把安置点建设与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一起谋划、通盘考虑、整体推进,采取兴建扶贫产业基地、开办社区扶贫车间、加强实用技能培训、设置公益性岗位、激励种养业发展等做法广辟就业渠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帮贫困群众“换穷业”,靠发展产业、转岗就业脱贫致富。

通过几年的努力,竹山县已形成了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光伏发电四大脱贫主导产业,700个安置点除政策兜底对象外,均实现产业全覆盖,所有搬迁户如期脱贫。和谐宜居新家园

由散居到聚居,从平房到楼房,从独居到社区……易迁户集中安置后,面临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治安、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等新问题随之而来。

“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走进文峰乡集镇易迁安置点,安置房外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水、电、路、网、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易迁户每家都有一间用来放置农具等物品的杂物房。在竹坪乡安河口村,该村组织河沙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易迁户讨论制定

《安置点居民公约》,列出不乱搭乱建、不铺张浪费、不吵闹纠纷等10条要求,选举6名楼长负责治安、卫生和调解工作。楼长华同武介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激励安置点群众向上向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竹山县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大设施完善、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力度,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居家比整洁、邻里比团结、家家比和孝、户户比产业”,围绕脱贫致富、卫生文明、团结邻里、家庭和美等目标,竹山县以“十星级”文明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活动,各安置点有“点长”、楼栋有“楼长”,日常保洁管理配备了“公岗”,逐步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了和谐宜居的新家园。

从安居到宜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不仅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更是山区贫困群众一场命运的迁徙,改变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文明素质。告别贫困的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向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冲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