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液体黄金”不再沉睡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橄榄油从橄榄果肉中榨取油橄榄种植专家邓煜(右一)向我市捐赠油橄榄树苗并指导栽种丹江口市兴源生橄榄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橄榄油生产线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从意大利新引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橄榄油生产线王金会在郧阳区安阳镇投资4200万元建成的油橄榄基地

文/图记者肖邦明 纪枫波

特约记者 李伟

通讯员 张丽

在东半球西部北纬32°附近,有一片宽阔的水域——地中海,沿岸生长着一种木本植物橄榄树,其果实榨成橄榄油,每公斤市场售价200元左右,被称之“液体黄金”;

在地球的东方,北纬32°附近,鄂西北十堰,也有一片水域——丹江口水库,原产于地中海的橄榄树在这里安家,种植面积约3000公顷。

11月1日,十堰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上,中国林科院、省林科院专家一致认为:十堰是中国油橄榄二级适生区,环丹江口库区有望成为盛产橄榄油的“东方地中海”。并将省科协授予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牌匾挂在丹江口市兴源生橄榄油科技公司。“油皇后”漂洋过海嫁十堰油橄榄是木犀科常绿乔木,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盛产于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由橄榄鲜果物理冷榨而成的橄榄油,被誉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橄榄油富含多酚、角鲨烯和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保护皮肤、消炎、抗氧化具有显著功效。

鲜为人知的是,原产于万里之遥的油橄榄与十堰的缘分已有50余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食用油特别匮乏。196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访问位于地中海北岸的阿尔巴尼亚。该国郁郁葱葱的油橄榄树和悠久的油橄榄文化,给周总理留下深刻印象,欲引种试验。阿政府为回报中方长期对其无私援助,决定以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的名义赠送周总理1万株油橄榄树苗,派专家将树苗送到中国并指导栽种。

作为中阿友谊的象征,这批橄榄树在长江流域8个省区、12个县市试种,其中就包括处在“北纬32°油橄榄黄金种植带”上的十堰。

遗憾的是,当年一切产权属

“大集体”,又缺乏种植和榨油技术,油橄榄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榨出油。有村民见此树韧性强,砍来作锄头把。

第二次种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3年至1988年,油橄榄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湖北的项目,意大利专家驻鄂指导,在十堰市丹江口市、郧阳区和宜昌市、武汉市江夏区等地试种。

“第二次试种也失败了。由于江汉平原地区有极端低气温,耐旱不耐寒的橄榄树长时间低于零下10℃,容易冻死。”省林业厅专家说,直到十年前,只剩下十堰和宜昌的部分橄榄树保留了下来,其他地区的树要么冻死要么荒废了。

十堰是否具备规模化种植油橄榄的自然条件?

今年11月1日,由省林科院副院长黄发新主持召开的十堰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上,参加会议的中国林科院、省林业局,市发改委、市林科所、市气象局和甘肃省陇南市油橄榄与会专家共同为十堰市油橄榄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据介绍,根据我国著名油橄榄专家徐纬英教授多年潜心研究所著的

《中国油橄榄种质资源与利用》专著所述和十堰市气候、土壤条件来看,湖北是中国油橄榄最早开展引种和育种的地区之一,十堰市属油橄榄的二级适生区。橄榄哥筚路蓝缕取“真经”近年来,十堰有一批怀着回报桑梓之情的企业家,返乡流转土地,誓将象征着和平、友谊、健康、长寿的油橄榄树发展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阳光产业”。人们亲切地叫他们“橄榄哥”。

几年前,好学践悟的企业家王金会认识到橄榄油的“液体黄金”价值,于是决定回报家乡,拿出多年积蓄,投入4200万元,在郧阳区安阳镇安阳山、西堰、安阳口、寨沟等村流转土地213公顷,建成油橄榄基地,种植橄榄树8万多株,并成立十堰泽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我们将建设油橄榄示范区、民宿康养区、榨油观光区,力争在5年内将项目打造成国家三产融合示范区和4A级旅游观光区。”王金会信心满满。

“既是生态林,也是经济林!”站在郧阳区杨溪铺镇油橄榄示范基地,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瑾艳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山,经过数年整治,已变成美丽生态园。

十几年前,朱瑾艳在武汉做高端餐饮。她发现,再好的食材,没有好油,做出来的食物不健康也不美味。从那时起,朱瑾艳便一直想回乡创业,围绕好油做“新农人”。

一次偶然机会,听说郧阳区种植油橄榄有几十年历史,只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这让朱瑾艳欣喜若狂。很快,她便来到郧阳区,承包大片荒山开始试种。

试种橄榄树谈何容易?没有捷径可走,朱瑾艳只好采取最简单的办法,将能收集到的30多个品种悉数引进,每个品种种上一大片。经过4年试种,朱瑾艳发现,有5个品种成活率、挂果率、出油率较高。

有了“种子”选手,朱瑾艳立即大规模种植,并发展了333公顷的油橄榄基地。还从意大利引进一条年生产能力达1500吨的橄榄油生产线,形成以橄榄油精深加工为主,集种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今年就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

11月初,虽至深秋,记者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马家岗村看到,13公顷油橄榄树生机勃勃。这片示范基地由私营业主吕成华种植,旁边竖着一块牌子——中国油橄榄基因库。

吕成华的橄榄情怀缘于9年前的一场病。那时,他经营着一家汽配企业,打拼到40岁时攒下千万元资产。由于压力过大,患脑血管堵塞住进了医院。医生告诉他“少吃动物油,多吃橄榄油。”

吕成华细看地图,地中海与丹江口水库在地球同一纬度。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立即动身到油橄榄的故乡希腊、土耳其、以色列和意大利实地考察;拜访中国林科院油橄榄专家邓明全,邀请以色列专家沃德数次来丹江口指导种植油橄榄。2012年,吕成华在丹江口市均县镇罗汉村种植了333公顷油橄榄。8年来,他投入1000多万元,建示范基地和苗圃,成立丹江口市兴源生橄榄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丹江口库区推广种植油橄榄,仅六里坪镇就有8个村规模种植。目前丹江口市油橄榄树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333公顷。

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分会理事王元忠十多年前千里迢迢由福建来到郧阳区种植油橄榄。此前,他在上海经营了多年的药材生意,积累了许多养生经验。他一直把油橄榄种植当作养生产业,整日东奔西走学技术、守在树旁做管护,为的是帮助当地群众增加收入,为百姓提供养生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油橄榄种植面积在13公顷以上的市场主体有数十家,主要分布在郧阳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等地。油橄榄“航母”起航靠“舵手”如今,油橄榄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68岁的余自安是丹江口凉水河镇的一位农民,以前靠种粮和卖柑橘为生。当年周总理带回国的橄榄树,就种植在他的家乡。他感觉新奇,便试种了500棵。

现在,余自安的橄榄树开始挂果,最高的一棵树产量超过20公斤。500棵橄榄树一年给他带来7000多元的收入。余自安算了一笔账,种植橄榄树比种苞谷、水稻和橘子树划算。

“我们公司在郧阳区杨溪铺镇投资1.5亿元,建设了以

‘油橄榄产业+休闲游+文化体验+科普+创意教育+艺术酒店+民宿’生态田园示范综合体。仅在杨溪铺村就已带动230户村民投身油橄榄种植,人均年收入近30000元。”朱瑾艳说,尽管事业已步入正轨,但走了很多弯路。希望有关部门在宏观政策指引、龙头企业培育、优良种苗选育、种植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更大帮助,推动十堰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亩地种30棵油橄榄树,如果科学管理,进入丰产期后一棵树至少可挂果25公斤左右,平均一亩地可收油橄榄果750公斤,至少给农民带来7500元收入。而且油橄榄树耐旱,是绿化荒山恢复生态的优良树种。”采访中,已在郧西县夹河镇发展200公顷油橄榄的郧西县永健油橄榄合作社理事长张泽兵说,“虽然油橄榄发展前景光明,但前期投入大、周期长。目前合作社榨油厂房已经建成大半年,却面临买不起设备的尴尬。和我一样,许多种植户都面临融资难、贷款成本高的难题。”

十堰源辉油橄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辉根、理事张世斌在郧阳区柳陂镇发展了油橄榄40公顷。记者在基地看到,大部分橄榄树枝条浓密,没有结果。一些橄榄树枝芽呈现泛黄萎缩的病态。

张世斌说:“如何科学修剪、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是技术活,对一般种植户来说,掌握好技术并不容易,如果政府能牵头成立技术服务团队,指导建立行业协会,带领大家抱团发展就好了。”

潜心钻研油橄榄种植技术的本地专家方东,18年来几乎跑遍甘肃、四川、云南等国内所有油橄榄规模化种植区。他说:“与国内大多数油橄榄种植区相比,十堰汉江河谷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然条件。十堰适合油橄榄生长的土地不少于3.5万公顷。”

11月14日中午,记者再次电话采访了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分会副会长,甘肃省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副院长、油橄榄研究所所长邓煜。据他介绍,世界上油橄榄栽培品种有320种,陇南市引进国内外油橄榄品种128个,筛选出了7个油橄榄省级良种。陇南已发展油橄榄4.2万公顷,占全国8.4万公顷的50%,年产鲜果38000吨,生产初榨油5700吨,约占全国橄榄油进口量的10%,实现综合产值达16.1亿元。

在问到十堰与陇南油橄榄产业发展存在哪些短板时,邓煜给记者做了对比。他认为,十堰虽然油橄榄种植历史很早,但种质资源稀缺,没有筛选出适生品种;同时人才资源稀缺。十堰制造业基础雄厚,又是全国生态城、文明城,有山、有水、有土地,发展油橄榄全产业链的基础优于陇南。在陇南,油橄榄种苗一律由政府埋单,农户种植油橄榄是免税的,各级政府通过鼓励成立油橄榄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油橄榄并纳入退耕还林享受补助,纳入林改按户确权颁证。陇南目前有油橄榄专业技术人才50多位,成为支撑陇南市油橄榄产业发展的中坚技术力量。他建议,十堰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组建研发团队,加强科学区划和驯化研究,建设品种园,筛选适生品种,研发丰产栽培技术,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扶强种植加工企业,加强综合管理,做好极端天气预测、预报,依靠科技提质增效。

邓煜再三提醒记者转告

“橄榄哥”们,发展油橄榄产业贵在坚持。油橄榄种植投入大、见效慢,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有着“液体黄金”美名的橄榄油,一旦见效福祉久远。

“十堰日照时数、降雨量、平均气温等气候指标不比陇南差。”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姜德志博士和与会专家一直认为,十堰如果解决了规划不科学、建园标准不高、管理粗放等问题,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油橄榄产业成为国内橄榄油主产区、成为十堰新名片为期不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