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机服务中心助力打造的房县门古寺镇仙家坪村新农村一景
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吕世品 杜炜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农业实现现代化是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要求,它反过来也促使脱贫攻坚提质增速。
如何把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转变为撬动脱贫攻坚的“硬杠杆”?十堰市农机服务中心坚持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引擎,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五年来,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增长,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平坝地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连年增长,全市农机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让农民真正挑起“金扁担”,使他们的“菜篮子”满起来、“米袋子”鼓起来、“钱袋子”饱起来、“腰杆子”挺起来,也让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底气十足、成色十足。找准政策支点
撬动农机服务大格局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广袤的秦巴大地上,到处充满了忙碌作业的农机,收割机来回穿梭,秸秆打捆机巡回捡拾……农业机械成为我市秋收作业名副其实的主力军。这也是精准扶贫以来,我市农机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农机服务中心以中央农机惠农补贴政策实施为切入点,结合扶贫产业精准发力。5年来共向湖北省争取数亿元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用于对山区农民购机进行补贴,通过壮大特色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地打工脱贫。在政策引擎强力驱动下,全市农机组织蓬勃发展,作业水平持续提升,服务领域大幅拓宽。截至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59%,全市共有农机服务组织160余个,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超过15.5亿元。农机化与“61”特色产业全面对接,进而形成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机大户、农机企业为补充”的一体化农机化服务体系构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采取包、帮、扶等措施,扎实开展农机在“春耕”“三夏”关键农时的规模化机械化作业,为贫困户及时提供优质高效、减免费用的农机作业服务,切实解决好贫困户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等难题,使贫困户广泛受益,同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化经营,巩固脱贫成果。
以房县胜利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县城及周边五六个乡镇近百个农业村开展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飞防服务,秸秆粉碎回收等,年作业服务能力达到3万亩,农机服务收入近300万元,其中,对家庭困难的农户实行几乎
“零”收费或低收费。在今年疫后复工复产期间,胜利农机合作社迅速组织机手检修机械、调度机具、下田作业,大大增强了当地农民抗疫春耕两不误的信心。其典型事迹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并且在央视新闻综合频道滚动播出,成为农机助力精准扶贫的一张闪亮名片。
随着农机服务组织的壮大、生产效率的提升,贫困户从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负荷中解脱出来,他们或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或投身其它务工劳作,牢牢把“饭碗”端在了自己手上,稳步走向幸福新生活。叠加补贴发力
激发农民脱贫新活力
“这个大家伙真厉害,比人工可快多了,要是再便宜点就好了,我也能买一台,今年挣钱就不愁了。”2019年,郧阳区一个贫困户见到田地里忙碌的稻麦联合收割机,满心羡慕地说。虽然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够大,但是十堰地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有限,如何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农机,一直是横亘在十堰农机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贫困群众购机难题,今年夏秋之交,市农机服务中心开出一剂“良药”,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对贫困户购买农机具的再拿出专项资金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其中,竹溪县、郧西县专项统筹了数百万元资金用于开展叠加补贴,推进产业扶贫。十堰市由市级统筹资金,对十堰市双兴公司出产的稻麦联合收割机再次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从而使联合收割机这一农机作业“生力军”成为贫困户用得起的脱贫增收利器。叠加补贴政策一经推出,就受到贫困群众的广泛赞誉。
应补尽补,全面发力,三重补贴的强力支撑,充足的政策资金保障,使贫困户购机费用大幅降低,叠加补贴成为决胜脱贫攻坚的加速器。“机器换人”走进了千家万户,扎根田野,耕耘希望,决战脱贫攻坚,守护乡村振兴,贫困群众的脱贫梦想正在发光发亮。特色农机引领
书写产业扶贫新篇章
十堰市山多地少,路远人稀,相比平原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量小,大型、高端、复合的农业机械使用率低。
“无机可用”
“有机难用”一度阻碍了十堰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放缓了农民的脱贫致富脚步。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高效率的产出,产业扶贫就是空谈。
“别人有的,我们往前追,别人没有的,我们奋力做在前面。”市农机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李新如是说。依托现有农机企业,充分挖掘研发潜力,发展本土特色农机,是十堰农机推动产业扶贫,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又一重要主攻方向。试验引进一批、自主生产一批,一条以特色农机引领特色产业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特色农机发展,市农机服务中心主动深入农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多维度服务,在信息交流、机具研发、试验鉴定和项目实施上加强合作,引导十堰市双兴公司完成了土地深松机、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创新研发和定型鉴定,成功纳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填补了我市大型农机制造的空白。同时引导湖北华联机械制造实业有限公司发展制造田间轨道运输机,山区轨道运输机的大量投入使用,为竹房城镇带的茶叶增产、丹江口库区的橘农增收等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山区农机企业的创新研发,在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起到了
“领头羊”作用,对强化山区农机的科技支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8年,郧阳区以打造鄂西北
“香菇小镇”为引擎,组织规模化、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市区农机部门积极支持配合
“龙头”企业向上争取政策补贴,并将食用菌加工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使得我市的香菇产业也有了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产业发展蓬勃向上,房县小花菇更是成为驰名品牌,享誉海内外。
与此同时,为了让靠十堰特色产业脱贫的山区农民不因
“无机可用”而返贫,市农机服务中心积极对接华农等科研院所,探索引进丘陵山区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和果园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试验示范,分别在房县和丹江口市试点示范,同步开展丘陵山区蔬菜高效种植关键技术、生产发展模式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研究示范和基地建设。未来将通过项目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加快补齐丘陵山区机械化生产短板,强力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帮助山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成效。目前,市农机服务中心精准扶贫包联帮扶的房县门古寺镇仙家坪村,通过农机扶贫等举措已于2016年整体脱贫出列。
“金扁担”一头挑技术,一头挑脱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让科技创新成为脱贫攻坚的原发动力,让农业现代化为脱贫攻坚掌舵护航,让脱贫攻坚真正拥有加速度。市农机服务中心坚信只要思想“绷紧弦”,行动“拉满弓”,真抓实干,永不放松,不断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脱贫攻坚的“快进键”必将绘就幸福生活的新画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