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核心提要
郧西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7092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47.7%,是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在建好房子、配好设施的基础上,我县把易迁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作为易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保障,针对易迁对象家庭状况、文化素质、就业技能等实际,因人因户引导他们参与产业发展,精准施策帮助他们实现增收,基本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局面。针对“弱劳力”易迁对象,大力发展“兜底型”产业
部分易迁对象患有慢性病,或身有残疾,劳动能力较弱、身体素质较差。我县按照“依需设岗、因人定岗、以岗定酬”的原则,大力发展“兜底型”产业,利用产业收入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确保“弱劳力”易迁对象有“兜底型”收入。例如,抢抓国家光伏发电扶贫政策机遇,利用境内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采取单建、多村联建等方式建设光伏发电扶贫项目170个,总装机容量达158.45兆瓦,全县286个村均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这部分集体收入则主要用于解决
“弱劳力”易迁对象增收问题。为此,我县出台《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及运维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60%的收益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定向开发光伏电站维护、安置点楼栋管理、环卫保洁等公益性岗位4000多个,帮助“弱劳力”易迁对象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稳定收入。
针对“半劳力”易迁对象,大力发展“技能型”产业
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但自身缺乏创收技能、尚无创业意愿的易迁对象,我县按照“精准定位、按需培训、分类就业”的思路,整合“技能就业培训”“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资源,通过“造血式”技能培训,让这类易迁对象搭上“脱贫快车”。一方面,按照市场需求和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郧西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在易迁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扶贫作坊),先后建成铁扫帚、竹藤编、织女绣、钓鱼钩、制鞋、电子元器件组装等扶贫车间
(扶贫作坊)437个,带动5700多户“半劳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例如,观音镇黄土梁村易迁对象汪令升因残疾而行动不便,在参加县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后,进入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务工,年收入可达2万元。香口乡李师关村易迁对象李英,留守在家照顾孩子,没有稳定收入。2018年,返乡人士在当地投资建设制鞋扶贫车间,并聘请专人接送进厂职工子女上学。一大批像李英这样的留守妇女到鞋厂务工后,既照顾了家庭,又学到了技术,月收入近2000元。上津镇返乡人士陈群创办鱼钩加工扶贫车间,鱼钩加工技术简单易学,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吸引了安置点留守人员进车间务工。上津镇伍峪坪村贫困户胡章娇,常年在本村鱼钩扶贫车间从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年收入3万多元,目前当地有200多户易迁对象从事鱼钩加工。另一方面,对有外出就业意向的劳动力,我县加强与广东、北京、武汉、西安、天津等地劳务协作,做到精准对接,定向输出,累计帮助1.9万名参加过家政服务、烹饪、建筑工程等技能培训的“半劳力”实现转移就业,就业稳定率达80%以上,人均年收入3万元。例如,关防乡易迁户曹德梅,2016年经过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后,应聘到深圳某企业从事家政服务,月纯收入5000元。
针对“全劳力”易迁对象,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
针对身体素质较好、头脑灵活、有一定创业意愿的“全劳力”易迁对象,我县通过技术服务、创业指导、金融扶持等方式,支持他们自主创业致富,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例如,我县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结合安置点实际,引导“全劳力”易迁对象发展中药材、苗木、油牡丹、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20万亩。扶持他们在全县190个行政村242个安置点建设香菇大棚70万平方米,发展香菇3000万棒,实现香菇产值6亿元,7000余户依托香菇产业实现脱贫。此外,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休闲体验、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让“全劳力”易迁对象享受乡村休闲旅游“红利”。城关镇天河坪社区易迁对象贾先云,依托牧羊山庄景点,创办“贾家坊羊肉汤”农家乐,年营业额达4万元,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致富,还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带动2户贫困户供应食材,年增收1万余元。探索实施“优势产业+媒体推广+全民参与”的电商扶贫模式,通过电商直播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联接,让易迁对象足不出户即可销售优质农特产品。涧池乡金龙山村易迁对象汪世林,大学毕业后无固定工作,2017年底,他在同村电商成功人士带领下加入电商直播团队,做起销售工作,目前月收入8000元以上。(作者单位:郧西县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