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上午,在国药东风总医院,我市感染新冠肺炎年龄最小的患者、一名9个月大的男婴治愈出院。为居家隔离市民作心理疏导2月13日,茅箭区发热人员集中医学观察点,医护人员紧张工作。
全正 摄
运输医用物资3月20日,世纪百强酒店门口,广西援堰医疗队员与我市医疗工作者依依惜别。
全正 摄
记者 周亚晖
4月,春回大地。历经寒冬,无数花朵已悄然在枝头绽放。
经过全市上下两个多月的努力,十堰白衣战士和广西援堰医疗队交出了一份饱含心血和汗水的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成绩单:自1月19日我市识别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至3月22日最后1例在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全市共确诊病例672例,治愈出院664例,病亡8例,治愈率98.81%全省最高,病亡率1.19%全省最低。未雨绸缪早部署防治关口向前移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迅猛、传播迅速。面对严峻的考验,市委市政府提前见事早、反应快,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准确研判、超前布局。春节前夕,我市要求全市卫健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立即进入
“战时”状态、
“战斗”姿态,全员取消春节休假。仅一天时间,全市卫健系统3万多名干部职工返回岗位坚守防线,做好预检分诊、医疗救治、疫情检测、消杀防控等各项准备工作。
1月23日,市委书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张维国主持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会议,对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部署安排。随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医疗卫生单位、社区、村居检查指导,现场办公,指挥作战。
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设立医疗救治组,市卫健委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启动部署全市疫情应对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实现了防控工作定人、定岗、定责,确保疫情防控工作高位推进、高频落实。
同时,全面进入应急防控战备状态,全市设发热门诊、建隔离病区、集医疗专家、定治疗规范,前线战斗
“堡垒”快速搭建;启动市区联动机制,将120余名现场应急处置队员实行战时分编,分兵把守城区各区,实现市、县疫情处置一体化。
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第一时间靠前站位指挥,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十堰快速打造起抗疫坚强堡垒。
疫情期间,我市始终做到了
“床等人”。建立床位预警调度机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通过紧急改造、腾出病区、启用新病区、新增定点医院等途径,迅速扩充收治床位。
1月28日,紧急启动第二救治医院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现场调研督导,仅用5天时间便迅速形成了400张床位的收治能力,展现了
“十堰速度”,确保了床位始终跑在病人前面,为我市打赢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定点医院由最初的7家增至14家,隔离床位增至2831张。
坚持前移救治关口,落实
“四早”措施,提级管理
“四类人员”,将疑似人员视为确诊患者管理、将密接人员视为疑似人员管理、将发热人员视为密接人员管理,确保将
“四类人员”尽早集中救治。精兵强将前线尽遣提升医疗救治成效
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按照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快速抽调市内19名呼吸、重症、感染专业知名专家,组建市级专家组,通过实地会诊、远程会诊、微信群讨论等形式,加强市县联动,指导全市医疗救治工作。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充分发挥市内优质医疗资源优势,从市直及驻市13家医疗机构抽调298名年资高、专业强的精干力量组成三支专家团队,对口支援市西苑医院、市第二救治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一线治疗工作。
1月25日,由市太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铁路医院、茅箭区人民医院等单位7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全市第一支第一批对口支援队奔赴第一救治医院。在专家团队的精心救治和护理下,2月2日,我市首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我市全面整合优质资源,将全市所有二、三级医疗护理精英调配到定点医院,以14天为周期轮换上阵救治,始终保证一线最强战力。组织市内3家三级综合医院组建巡回医疗队,采取现场会诊指导、远程会诊诊断、捐赠紧缺物资、提供技术支援和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口指导支援6个县市区,提高县级定点医院救治能力。
全市累计投入医生3800余人、护理人员6200余人、卫生防疫人员近4000人参与救治防控工作。同时,用好广西对口支援力量,把本地优质医疗资源与广西医疗队混合编组、统筹使用,组建19人的救治专家组到定点医院巡诊。硬核闭环管
理精准实施提级治疗
1月19日清晨,我市第一例高度疑似患者到太和医院就诊,经胸部CT提示有病毒性肺炎可能。当日18:30,患者由市太和医院转入市西苑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西苑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其安排进入隔离病房,紧急开展医疗救治。1月23日,经湖北省疾控中心检测,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被确诊为十堰市首例新冠肺炎感染患者。2月25日,十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走出第一隔离病区,从十堰市西苑医院治愈出院。
十堰市硬核实施闭环管理,构建留观、收治、出院、康复的完整闭环流程。全市确定14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对外公告就诊联系电话,按标准设置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室,设置留观站,补充救治设备和物资,全面落实隔离诊疗措施,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加强发热病人管理,全市建立32个发热门诊并向社会公布,将发热病人全部归口至二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发热门诊
(诊室)就诊,建立发热病人台账,确保100%有去向、有交接。
加快诊断流程,全力保障检测试剂,确保核酸检测24小时完成采样、检测、报告,实现应检尽检、日采日清、即送即检、快测快检。
优化转运衔接,明确不同类别患者转运流程和时限要求,确保疑似病人、确诊轻症、危重症、无症状感染者、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复阳患者分类收治、应收尽收、早收快收。
严格出院患者管理,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达到出院标准的,转送至集中隔离点继续医学观察14天,出院患者病情出现反复第一时间转运至定点医院继续隔离治疗,其中确诊出院患者实行集中医学观察措施提前国家方案9天实施,有效防止复阳患者传播风险。
加强隔离点建设,分类建设发热病人集中隔离点和确诊出院患者康复隔离点,实行24小时值守和病人进出日报告制度,分类配齐医护、设备和药物,同时配备精神卫生医师开展心理梳导。
坚持分类收治,市级三级综合医院扩建病区专门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市西苑医院、市第二救治医院等城区定点医院主要收治城区轻症确诊患者;各县市区定点医院规范建设留观、隔离病区,确保满足救治需要;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立隔离病床,专门收治疑似患者;科学设置确诊出院患者康复场所,对确诊出院患者进行集中医学观察。
坚持生命为重、救治为先,精准实施“提级治疗”,将所有疑似病例按照确诊患者进行施治,将各县
(市、区)重症患者集中到市级3家综合医院集中救治,并实行
“一人一策”
“一对一”救治。严格落实
“四早”要求,对轻症患者提前介入干预治疗,防止轻症患者转重症、重症患者拖成危重症。推进中医药及早、全面、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各个环节,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覆盖。狠抓重症患者救治综合施策提升疗效
我市坚持把危重症患者救治作为工作重点,集中收治重症病例,建立远程会商机制,集中会诊危重症病例,对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策、因人施策”,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2月20日,经过检查,这次患者核酸呈阳性,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随即在国药东风总医院隔离病房住院治疗。此外,患者还有长期哮喘、肺气肿等基础病,这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国药东风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姜雪强介绍。在隔离病房20多天的治疗里,医护团队对患者制定“一对一”治疗方案,对病情进行重点跟踪管理,随时会诊,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心理咨询和精神安慰,保证病人得到最优化的治疗方案。3月11日,87岁的老人治愈出院,这考验了十堰的医疗救治水平,凝结了救治组全体医务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针对重症病例,我市采取集中收治方法,将全市所有重症病人集中统一收治到市级三家综合医院,建立以呼吸科及危重病科医护为主,影像、营养、中医、药学、心理人员全面配合的专家救治团队,配备7台ECOM设备,投入最强力量、最好设备实施集中救治。
不断优化救治方案,推动定点医院规范化、同质化治疗,对孕产妇、儿童、精神病人、血液透析者等特殊患者采取针对性救治策略。充分吸收国家专家组巡视意见,对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策、因人施策”,坚持医院多学科协作、全程专科护理、中西医结合,科学使用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适时插管与呼吸机应用,借用国内外最新治疗方法,有效防止轻症变重症,绝大多数重症、危重症转危为安。积极应用康复期患者血浆疗法,累计采集47人次18400毫升血浆用于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16人;国药东风总医院首创高压氧仓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病人整体病情没有平稳,还在继续发展,氧合指数还是比较低……”3月2日,我市与广西医疗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时,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钟小宁对我市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分析。
为提高救治水平,十堰通过建立专家组微信群、实地驻院会诊、召开专家组会商会等途径,坚持每天早、晚对危重症患者会诊,并积极与广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人民医院等建立远程会诊机制,集中会诊危重症病例,攻克救治难题。
“我们这边提供病人的历史资料,包括影像资料都很全,广西的医疗专家了解病人情况后,提出建议,我们根据意见调整治疗方案,这种形式的交流探讨对抗击疫情有很大帮助。”市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陈伟说。“逆行”战士坚守战场全力保障人民健康
医者,无私无畏者也。疫情来袭,离危险最近的地方,就是医护人员的战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市医疗卫生战线的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冲锋在前,市直及驻市医疗机构2000余名医务人员写下请战书,把战斗堡垒建在医疗救治患者的最前线,用自己义无反顾的“逆行”,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他们中有首批驰援金银潭医院33天,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市人民医院护士郭文萍及她的2名战友;
有一张路边蹲地吃饭照片刷屏全网,而“不要什么奖,只想帮卫生院添一台救护车”的郧西县“网红”护士江世娥及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们;
有脱下婚纱、穿上战袍,远行千里、驰援十堰的广西援郧医疗队员陈晓艳以及她的121名队友们;有两进隔离病区,50多天没有回过一次家、现仍在最前线战斗的市西苑医院感染科吴激波及广大一线医疗队员……
他们中有夫妻档、父子兵、姊妹花,但穿上防护服后,他们就是最勇猛的一线战士。正因有这些让人感动、让人致敬的“逆行”战士,才使我们更加坚信,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硬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