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童安娜 高宇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茅箭40万人民同心抗“疫”。他们是医生护士、是党员干部、是一线网格员、是公安干警、是普通群众、是社会志愿者……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血肉身躯铸就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在全民抗疫期间,他们也收到了这个春天最珍贵的“礼物”。一辆房车
“您好!我想提供一辆房车供值守卡口的志愿者用,需要办理什么手续呢?”茅箭区二堰街办京东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娟娟接到泰安国际居民张先生的咨询电话,希望为疫情防控尽绵薄之力。
张先生是一家房车公司的老板,他时刻关注着疫情防控。前不久,看到道路卡口、风险小区和重点楼栋支起一个个帐篷,得知志愿者24小时吃住在内,张先生既感动又心疼。“曾冬天露营过,冷风从帐篷缝隙往里灌,时常被冻醒。”说到这里,张先生不禁打了个寒颤儿。
“如果志愿者晚上在房车里值守,是不是会暖和一些?”想到这儿,张先生拨通了京东路社区电话,表明愿将公司的房车无偿提供给社区使用,用于疫情防控期间值守。
“疫情当前,无人抽身,这是我能为这个社会、这座城市做的,也是我应该做的。”张先生说。一封信和两只N95口罩这天,茅箭区人民医院派驻集中隔离观察点的李医生同往常一样,进入房间为隔离人员测量体温。“今天感觉怎么样?”他一边为患者测量体温,一边询问患者身体状况。“挺好的,谢谢关心。”荣女士回答。“不用担心,很快你就可以解除隔离了,记得按时吃药。”李医生一边叮嘱荣女士,一边微笑着退出房间。
刚踏出房间,房间门口交换桌上一张夹着东西的信纸吸引了李医生注意,他拿起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信和两只N95口罩,信纸上方方正正写着“亲爱的白衣天使,你们辛苦了!这是疫情之前我买的N95口罩,一直留着舍不得用。现在我接受隔离,有你们的保护,你们比我更需要它,只有两只,请你们一定保护好自己。”落款为“一个被你们保护的病人”。
一股暖流直击心灵,那一刻,戴着护目镜的李医生眼眶湿润了,他立即收拾好心情:“不能哭,不能让隔离人员看到,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他觉得当初义无反顾申请到集中隔离观察点的决定是正确的,看着一名又一名的隔离人员走出集中观察点,他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
据了解,这名“被保护的病人”正是接受隔离治疗的荣女士,因有武汉返乡人员接触史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荣女士被社区人员送往集中隔离观察点。数天时间下来,医务人员科学高效的诊治、无微不至的照顾、耐心细致的疏导,深深打动着她,她拿出珍藏的仅有的两只N95口罩送给他们。三双绣花鞋垫
十堰广播电视台下沉党员李特发了一条朋友圈,收获点赞无数。这条朋友圈的内容很简单,一张只有三双绣花鞋垫的照片,短短25字的说明。
为什么能在朋友圈掀起热议,还要从这条朋友圈的内容说起。“今天入户,一位大妈塞给我三双自己缝的鞋垫,太感动了。”防疫阻击战打响以来,有送水煮蛋、送口罩、送水果的,还真没见过送鞋垫的。
说起为什么要送鞋垫,家住五堰街办华悦社区的大妈来了精神:“他们每天都跑上跑下,要走很多路,垫个鞋垫舒适一些。现在居家防范,闲来无事,正好有这个手艺,我就想着给他们做几双鞋垫,希望可以帮到他们。”
市直党员下沉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到户排查、测量体温、配送物资、人员管控……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付出,大家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也把感激和关心化为行动。一锅莲藕炖排骨
记不清在单位对付几顿晚餐了,二堰街办疫情防控指挥部干部李珍拿出泡面,准备简单吃几口后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忽然之间,不知从哪儿飘来的扑鼻香气令李珍发出阵阵感叹
“好久没有吃过家里做的饭了。”
话音刚落,只见一名男子端着一个高压锅走进服务大厅,手腕上还挂着几个装着保温桶的袋子。
“谁来帮我一下?”男子发出求助,李珍疾步上前,接过男子手上的高压锅。正当大伙儿疑惑不解时,男子开了口:
“大家辛苦了,我是家住九号公馆的居民,这是我和妻子为大家准备的晚餐,希望你们喜欢,也谢谢你们一直坚守在前线替我们负重前行。”
大厅安静了,在场的所有人都默不作声。“大家别愣着,快趁热吃。”男子首先打破沉默。“谢谢!”一声谢谢,饱含了大伙儿对男子送饭之情的浓浓谢意,也饱含了对所有爱心人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感激之情。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据统计,疫情发生后,茅箭上万名“战士”火速集结,四十多天,夜以继日、持续作战,奏出一首慷慨激昂的战疫壮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