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在为村民检查身体
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李波
巾帼聚力,同心抗疫。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全市各地防疫战场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巾帼抗疫先进个人和集体。她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却都不畏艰辛,于危难之中挺身而出,奔赴抗疫一线,谱写出我市广大妇女群众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巾帼交响曲。先进个人郭文萍:无畏逆行护生命
郭文萍,女,1987年生,中共党员,十堰市人民医院急危重症中心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中国首批空中医疗急救员。1月23日,得知医院征召驰援抗疫一线人员时,她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怕母亲担心,连出发时都没告诉她。
尽管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来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后,工作强度与压力仍超出郭文萍的预料。譬如穿衣,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都要穿戴三级防护装备:第一层是洗手衣,第二层是一次性手术衣,第三层是防护服,其中还括护目镜、N95口罩、正压呼吸面罩、橡胶手套等,这些防护装备穿戴齐整,两个人配合最少也得20多分钟。穿上这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郭文萍有一种近乎窒息的感觉。不到5分钟,浑身开始冒汗,加上工作忙碌,衣服很快就湿透了。
抢救、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尽管面罩上蒙着一层水蒸气,手上戴的是四层防护手套,但凭着长期的工作经验,郭文萍总能准确地找到静脉位置。当输液管里的药液开始运动,一滴,两滴,仿佛把生的希望一点一点注入病人的身体。而在郭文萍身上,则不知滴下了多少汗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多少次。
第一个夜班值下来,精疲力竭的郭文萍贴身的衣服全部湿透,脱下的短袖,轻轻一拧,汗水成股地流下。解下口罩和护目镜,对着镜子她已认不出自己。两道深深地勒痕从左耳横穿过额头,抵达右耳之下,脸庞上有规则地布满了绿豆大小的水泡,那是长时间在封闭环境下受挤压而形成的。用手一碰,火辣辣地疼。经验丰富的前辈告诉她,开始都这样,过两天就好了。第二个班下来,脸上的水泡还未消除,耳朵后面也被勒出水泡。睡觉的时候,根本不敢把头朝枕头上靠,无论是平躺、侧身,都会钻心地疼。但是,这种疼只会在她睡觉时出现,因为上班的时候,她没有时间去感受疼痛,她的注意力,都在拯救垂危的生命上。田姣:守住城就是守好家
田姣,女,34岁,中共党员,市公安局高速公路警察支队综合科民警。1月26日,接到参加十白高速张湾出入口执勤任务后,田姣立即奔赴卡口,全力以赴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我们的任务就是站好每一班岗,守住进城卡口,守住身后的一城百姓!”田姣所在的卡口为24小时坚守防控卡口,如同“过滤网”,旨在减少人员流动,阻止疫情扩散,保障规定车辆通行。
卡口地处郊外且海拔较高,深夜后格外寒冷,但田姣从不叫苦叫累,总是在岗位上一丝不苟地检查车辆,配合防疫人员检查司乘人员。执勤中,她细心耐心有爱心,每当检查的车辆和等待体温检测的人员较多时,她总会走上前去告诉大家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不要扎堆;每当看到有等待体温检测的小孩哭闹时,她总会走上前去安慰;在返城市民因没有及时提出申请导致无法下高速时,她会耐心指导他们申领填写表格,帮助查询社区电话,有序安排测温,待相关手续齐全合规后第一时间协调放行……
田姣是一个双警家庭,他的丈夫也是一名警察,在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工作,每天在医院、广场这些地方巡逻。抗疫期间他俩一个星期才能见上一面,孩子只能交给姥姥照顾。虽然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让家人的担心更多了,但她们深知,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团聚,只有战胜疫情,才是万家团圆时。
田姣的事迹被本地媒体拍成视频发布后,学习强国等媒体先后转载,获得网友纷纷点赞。“虽然我是一名女子,但病毒侵袭,不分男女,所以面对疫情,我要做守城的女汉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田姣坚定地说。刘翠兰:危难时刻显担当
刘翠兰,女,1965年生。2017年至今任湖北顺强运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她顶住压力,两次接下艰巨任务,彰显了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爱国情怀。
1月24日晚开始,十堰城区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先后停运。为满足市民应急用车需求,我市从城区8家出租车公司中抽调300台应急出租车
(其中顺强公司承担近50%的运力)交由市道路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统一调配使用。接到通知后,刘翠兰敢于担责,迅速把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落实在行动上,选派的142台防疫应急服务车于1月28日全部落实到位。
2月10日,顺强公司再次接到上级通知:选派20台出租车组成应急突击队,专门为城区发热人员提供运输服务。谁都清楚,运送发热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可刘翠兰再次以一个企业家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责任心勇敢地挑起了这一重担。在她的动员下,公司党员驾驶员、先进模范和优秀驾驶员纷纷主动请缨。在市防控指挥部下达任务的短短2个小时内,顺强公司20台应急出租车全部组建到位,20名突击队员整装待命,随时出征。
为做好疫情防控,刘翠兰把两个孩子放在家中自理生活,自己则像一部拧紧发条的机器,在抗疫一线不停地运转。大到车辆人员调派、消毒物资发放、城区点位布局、员工安全保障,小到信息编发、员工的衣食起居等等,她都要操心过问,竭力把工作做实做细,不出疏漏。尤其是为了员工的安全,刘翠兰每天往返公司与各点位之间,为车辆消毒,给大家发送防护物品和生活用品;与驾驶员交心谈心,鼓舞员工士气。刘翠兰还与市交通运管部门一起加强防范措施,对抽调参加应急突击队的车辆和人员实行四集中管理,即车辆集中停放、驾驶员集中管理、食宿集中安排、乘车集中调度。战疫家庭黄斌家庭:一家三口齐上阵
在竹溪县泉溪镇有一个三口之家,疫情期间,他们主动请战,共同奋战在防疫第一线,被传为佳话。这就是黄斌家庭。
52岁的黄斌是泉溪镇黄柏溪村的一名村医,2019年5月份,他被查出肝癌中期,每天需要吃药控制病情。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投入战斗,每天身穿白大褂,背着医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健康体检,宣传防疫知识,负责慢性病人的管理,并重点对村里6名武汉返乡人员测量体温,掌握身体状况。有时半夜接到村民求助电话,他也立马赶到对方家中。
黄斌的妻子谢守凤,也是一名村医,在距离黄柏溪村十几公里外的成佳河村工作。成佳河村是一个大村,春节期间在家人数有223户780人,其中武汉返乡人员有43人。和丈夫一样,2月27日开始,谢守凤主动向镇里要求到村上参加抗疫,负责监测武汉返乡人员及其家人的体温和健康状况,宣传防疫知识,统计村民的用药需要。因为担心丈夫的身体,谢守凤每天只能在工作结束后和丈夫通过电话,问问情况,互报平安。
黄斌的儿子黄玮今年24岁,是泉溪镇卫生院的网络技术人员,1月25日接到单位通知后,他把妻子和2岁的儿子送到岳父家,自己转身投入抗疫之中。由于单位人员紧张,本来从事技术的黄玮成了一名120急救车驾驶员。道路管控后,所有发热病人都需要镇卫生院120急救车转送到县医院做检查,人多车少,一次只能运送一位病人,加上从泉溪镇到县城有70多公里,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病人多的时候,一天要跑六七趟。有的时候,从早上六点到晚上12点,黄玮一直都在路上,有时候半夜都要起来送病人。但黄玮说:“我还年轻,这点苦不算什么,早一天把病人送到,就能早一天治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