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战疫群英谱(一)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胡罗宁 鲍勤勇 刘燕

《淮南子》有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就是团队的力量。面对疫情,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张湾区全区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协作、顽强斗争,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表现突出的抗疫团体。区防疫指挥部物资专班:昼夜奔波的“粮草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关键战役,物资保障必须到位。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湾区防疫指挥部物资专班坚持与时间赛跑,克服一切困难,盘活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确保全区抗疫物资足额筹措到位,及时发放到位,用充足的“盔甲”和“弹药”,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快速建立物资保障工作机制

党员干部、企业员工、消防战士、退役军人、社会志愿者……2月2日,根据张湾区防疫指挥部的统一安排,由来自该区各条战线人士组成的区物资专班正式成立,区机关事务中心主任黄康临危受命担任专班负责人。

非常时期,临时集结的物资专班人员互不熟悉,但工作又迫在眉睫。为建立一支全力以赴、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专班首先明确了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把“有序组织、严格管理、高效运转”作为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快速建立物资保障工作机制。

物资专班成立了医疗保障、市级物资、捐赠物资、仓储管理、综合业务和统计分析等工作组,每组确定一名牵头人,成员各负其责,职责清晰又相互配合,保证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专班严格工作纪律,并健全工作机制,先后制定了《区物资专班采购流程》等6项制度10余项流程,明确了物资捐赠、采购、发放、出入库、现场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具体要求,保障了工作痕迹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规范化。确保物资足额和精准配发

为了保障全区物资供应不断档,物资专班主动出击,积极与省内省外各防疫部门、外地十堰籍企业家、十堰籍领导干部等对接,广泛征集供货信息,动员本地供应商发动自身资源协助采购紧缺物资。在物资最紧张的时候,专班通过多次组织专人专车连夜赶赴外地采购应急物资,组织干部逐个医药公司、逐个街道药品零售点扫货,为基层阻击疫情提供了坚强的物资保障。

“让我去吧!”2月8日,张湾区科经局副局长耿凌主动请缨,要求承担赴河南调运酒精生产原材料的任务。从紧急办齐各类跨区域运输和人员出行证件手续,到与市公安部门2名干警组成保运工作临时党支部,再到驾驶警车护送百兴公司2名司机驾驶的专用槽罐车赶赴河南焦作孟州市,一路上耿凌经历了赶路、无法就餐和住宿、被当地限制出行、快速建立跨省应急沟通协调平台等各种困难,几经周折后终于于2月10日下午,将装满34吨消毒制品原料的车辆驶回十堰。

物资专班还充分发动社会力量,争取各级捐赠。根据基层抗疫工作实际,整理了该区抗疫保障物资需求清单,并呈报到各大基金公司、公益组织和海外爱心组织等,发动社会力量筹措防疫物资。医用T1呼吸机、C1呼吸机、双量微量注射泵、制氧机、医用呼吸面罩、N95口罩等医疗及民用物资接踵而来。据统计,疫情期间物资专班共接手捐赠物资140余批次,所有物资全部第一时间发放到基层单位。为了让捐赠者第一时间了解捐赠物资到位情况,区物资专班与社会捐赠组对接,及时公开资金和物资分配使用动态,让社会捐赠在阳光下运行。冲锋在前彰显硬核担当

“广大抗疫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在前线冲锋陷阵,保障人民安全健康;广大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居家防控不外出,支持抗疫工作。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源源不断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盔甲’和‘弹药’,让他们安心抗疫防疫。”如果说物资专班是防控物资保障的“后勤部”,那么专班全体工作人员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勤务兵”。“宁可人等物资,不让物资等人。”作为物资专班负责人,黄康昼夜奋战,亲自赴高危疫区,“抢”回防护服、医用口罩等急需防护物资;一瘸一拐的李钢锋,年过五旬的李艳霞,风雪之夜还坚守在高速路口,等待救援物资;顾磊、赵勇、冯素华等工作人员,既是发放员,又是搬运工;采购员陈小琴、库管员李航,白天负责物资的采购、存储、调拨,晚上加班整理核对数据,50多天早出晚归;胡海涛全天24小时在岗,只要一个电话,不管凌晨几点,准能第一时间将防疫物品送到指定地点;曾伟、何义负责全区养老机构的米面粮油肉菜果等生活物资配送,每次送完都是半夜;对接捐赠人,协调车辆通行证,熊菲是主力;9名退役军人和7名消防战士日均装卸物资30余吨……据统计,物资专班先后有15名干部持续工作超过55天,每日平均连续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

“别担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有你们在,我们不怕”……物资专班的英勇作为、无私付出正是张湾区全体抗疫战士的底气、广大群众生活的希望。区集中留观点团队:舍生忘死的“守夜人”

为进一步做好阻隔、救治两大关键环节,张湾区在全力服务配合辖区医院救治患者的同时,开设了6个集中留观点,主要接待留观发热门诊转来待排除者、与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出院留观者,确保尽快实现“存量清零”。位于凯旋大道的希尔顿花园酒店集中留观点就是其中一个。该留观点有医护人员9名,安保人员2名,综合协调人员4名、司机后勤保障2名,这17人来分别自张湾区卫健、公安、政法等部门。自1月30日开始接收留观人员以来,这17名服务人员一直坚守岗位,既是卫生保健员,又是防控知识宣讲员、客房服务员、安全员和心理疏导员,还是楼层管理员,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严格留观点管理

“留观点不仅是隔离点,它还为留观人员提供防病、查病、治病等多种功能。”李启康是希尔顿花园酒店集中留观点医护负责人。他介绍,该留观点主要接收与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留观人员入驻前首先由医护人员进行消毒、测温、询问登记,再由安保人员做隔离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最后由医护人员陪同入驻隔离房间。

为源头杜绝交叉感染,留观点将内部管理放在首位,留观人员除需要特殊照顾的均实行一人一房,禁止留观人员串门,彻底隔离留观人员。工作人员每天对房间马桶内投放消毒药片,酒店污水排放系统采取24小时持续性滴管式药物消毒。生活垃圾每天专人上门收集,进行感染性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

“留观人员隔离满14天后,经过定点发热门诊体检正常才能解除隔离。”李启康介绍,所有留观人员的住宿、饮食以及检查费用都由政府负担。解除留观后,工作人员和社区联系,安排专车将解除隔离人员送回,再居家观察。药物治疗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在留观点隔离我更放心。”市民柴先生曾是一名疑似患者,在医院治疗解除留观后,因嗓子经常痛,担心有感染的可能性,再三考虑后,他决定到希尔顿花园酒店集中留观点再隔离一次。他说,第一次隔离时因为恐惧疫情,因而有抵触心理,后来发现留观点管理安全规范,防护措施到位,环境也好,就放下包袱主动隔离。

留观点每天都对留观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提前介入治疗。一天测两次体温,检查询问身体情况,每日三餐送至房间,各房间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医务人员统一收集。个别留观人员因长期待在房间容易出现失眠、焦虑等情绪,工作人员会做好留观人员心理疏导工作,譬如在送餐和体温监测时,主动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时给留观人员赠送预防治疗中药,帮他们调理身体,科学预防。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人群,留观点安排值班医生每天询诊,确保有病及时治疗。

“隔离区安保工作是一个新课题。”张湾区集中留观点安保负责人、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刘腾说,为了确保留观人员隔离,保证周边正常秩序,安保组民警坚持刚性宣讲和柔性教育相结合,确保特定事情特定区域的法律执行。与隔离者“患难与共”“留观点”3个字听上去不免令人恐慌,因为这里居住的都是与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危险系数高,感染风险大。队员们深知一旦入驻,便都成为了高危人群。但大家更知道,为了大众的健康他们必须勇敢付出。正如熊家军所说:

“希望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每个人平安回家。”

熊家军是张湾区卫生健康局妇幼和老龄健康股股长。自1月30日希尔顿花园酒店集中留观点组建以来,他就一直蹲守在此,做起了隔离观察人员的卫生员、服务员和心理疏导员。穿上厚厚的隔离防护服,每日两次体温测量,仔细询问每位观察人员的身体状况,一笔一划详细记录在册……这是留观点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日常。“我们每天都会对隔离观察人员的所有症状进行整理,时刻保持与各相关单位的联系,汇总、上报各项数据,确保能在第一时间解决突发问题。”熊家军说,有时候忙起来,从早到晚基本没有多少休息时间。

“看到工作人员每天拿命工作,我们都很心痛。”李启康说,留观点虽然实行医护人员两班倒,但长时间的防护措施,当医护人员脱掉身上的防护服、取下口罩时,脸上被护目镜、口罩勒出的印痕,往往要过很久才会消失。因为紧急抽调,工作组里很多同志都是接到电话就赶到留观点报到,有的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来得急带。

医务人员王红兵的爱人在西苑医院工作,他们夫妻二人均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家里基本照顾不上;张湾区车城路街办田沟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融新东,爱人在商超工作,经常加班,他们只能让孩子一人在家……阳光栖谷党员突击队:雪中送炭的“先锋队”

张湾区汉江路街办阳光社区阳光栖谷小区有89栋楼,常住人口1万余人。疫情期间发生多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涉及多栋住宅楼。为防止疫情蔓延,张湾区对该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重点栋楼实行24小时封控管理,并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30余人的党员突击队,开展集中管理保障服务。越是艰险越是向前!这支党员突击队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纷纷变身联络员、消杀员、配送员,将抗疫的红色堡垒牢筑在社区最危险的地方,生动诠释了“硬核”抗疫力量。日接电话上百个

“我媳妇的预产期快到了,现在感觉肚子不舒服,需要到医院检查。我该怎么办?”2月25日中午,阳光栖谷党员突击队队长、张湾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张有婕接到居民的求助电话后,立即放下盒饭,联系送医事宜。经过情况了解、部门对接等程序,张有婕以最快的速度跟社区、医院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对接工作。

“事分轻重缓急,居民有求必应!”这是张有婕进入重点楼栋微信群亮明身份后的郑重承诺。抗疫期间,她变身联络员,每天在群里收集居民物资采购、就医等各类需求,并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帮助疏导群众情绪。

刚开始,有居民因为对封控管理不理解,而多有指责和埋怨,对此,张有婕都会一一回复,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对于居民的需求,她也一一用心记下来,帮他们解决。每天她要处理几百条信息,接上百个电话,一天下来耳朵嗡嗡作响。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总是尽可能地把服务做到位,把菜配送到位,把老年人的需求对接好,满足居民的诉求。日消毒8万平方米“在入口设岗值守,多个重点楼栋24小时值守。”作为小区值守组组长、团区委书记刘静介绍,由于人手紧、责任大,每个党员突击队员都是连轴转。

值守人员几班倒,一个楼栋一个值守岗。每名值守人员都加入了楼栋微信群,居民有需求第一时间伸援手。

“守一夜,腿都是麻的。”值守夜班的干部何潇说,晚上穿件军大衣,实在冷了就来回踱步。

“门厅、电梯、扶手,消毒作业无死角。”区水利和湖泊局干部、消杀组组长杨宗志介绍,每栋楼上午全面消毒一次、重点部位再消杀一次,下午再重复。在楼栋口张贴的消毒记录表,记录着消毒作业的人员、电话、区域,附着值守人员的签名。

“一桶消毒液25公斤,32层楼,一个消杀员一天至少爬四趟。”杨宗志说,除了楼栋内公共区域消毒到位,小区公共场所还定期用雾炮车、手提式喷雾枪消毒,每天消毒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日送物资超万斤

“您好,我把物资给您放门口了。”2月25日上午11时,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王晋怡,利用手推车将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

区总工会挂职干部王晋怡是小区配送一组小组长,负责入楼栋配送。在重点楼栋配送物资,其风险可想而知,为此一栋楼只安排一人。

“我是党员,我先上!”王晋怡一马当先,成了防疫一线的

“女汉子”。口罩勒得耳朵疼,一天出几身汗,半天顾不上喝一口水……王晋怡日均运送货物量超万斤。

退伍军人、党员李祥龙也是配送组的一员。作为一名社会人士,他是看到社区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主动报名的。尽管天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累得汗流浃背,但他从没发过一句牢骚,也没抱怨过一句。

党员突击队员们日夜守候在战

“疫”最前线,用责任和坚守筑起了一道

“红色防线”。真心换真情,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和认可。有的楼栋居民自发倡议一周只购买一次生活物资,还有的居民经常为他们送去暖心的热汤……这些更让党员突击队员们坚定了战胜疫魔的信心。王湾社区女子突击队:能征善战的“娘子军”

张湾区红卫街办王湾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口流量大,疫情防控压力大。在社区的抗疫队伍中,有一支由9名网格员组成的“娘子军”,她们当中,孩子最大的上高三,最小的刚满1岁。疫情发生后,她们作为疫情防控的一线人员,不漏一户,不少一人,排查网格疫情,宣传防疫知识,为辖区居民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当好“四多”小区守门人

第三网格员王艳雪负责的永光新村是一个小区楼栋多、居民多、老人多、问题多的“四多”小区。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王艳雪就来到了小区大门口,当起了“守门人”。用喇叭在小区内宣传疫情防控常识,对想要出门的居民进行劝返,对进出的车辆、人员进行严格登记……为辖区居民的健康平安筑牢第一道防线。日均打400多个电话

孙斐斐负责的是第二网格,面积大、人口多,排查任务十分艰巨。接到返岗通知后,她的母亲刚刚大病出院,需要照料。但她依然准时到岗。最多时一天要打400多个电话,提醒汉返人员自觉居家隔离14天。他还主动承担起为居民代购生活物资的任务,频频往返于超市和小区之间,一天下来,胳膊和腿累得抬不起来。变身“推销员”助菜农渡难关

“小王,外面路都封了,我地里的菜都卖不出去,要烂在地里了,咋搞啊?”接到村民梁阿姨的求助电话后,网格员王欢欢担心她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就想办法联系了几位和梁阿姨一样的村民,将他们种植的蔬菜种类、价格编辑成信息,推送到每个网格服务群里,既为居民提供了新鲜放心的蔬菜,又帮助菜农挽回了损失。抗疫比照顾孩子更重要

第四网格员秦珊珊的孩子只有两岁,接到返岗通知后,她把孩子送到了张湾区西沟乡,托母亲照顾,自己则投身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之中。从大年三十开始,她一连20多天没有见过孩子。有时孩子哭闹了,她也只能趁着中午休息的时候,打个电话哄一哄。当有人问她想孩子吗?哪怕红了眼眶,她也坚定地说“抗疫更需要我!”带病上岗只为让更多人安心

在连日奔波的抗击疫情工作中,王云不慎患上了重感冒,实在坚持不住了,她仅仅在家吃药休息了两天,就不顾大家的劝阻,戴上两层口罩又返回了工作岗位。面对家人的担心,她说:“我早点把信息排查清楚,才能让大家都能安心”。准妈妈负“重”担任接线员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个宝宝的张宏原本应该像许多准妈妈一样在家休息待产,而她却选择了和所有的网格员一起返回工作岗位,成为社区的“接线员”。几十天里她负“重”抗疫,接电话、打电话、做记录,一忙就是大半天,有时想喝口热水,一阵忙下来发现杯子里的水早已凉了。奔跑大街小巷的记录者

疫情防控期间,由于第九网格人员少,在摸排完人员信息后,明华被抽调到了红卫街办,负责疫情防控期间的宣传报道。换上运动鞋、背起相机,明华奔走在大街小巷,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但在她的作品里,从来都是记录别人的点滴,却忘记为自己留下身影。异地奋战的“工作狂”

“您好,我是网格员郝静,请问您家最近有从武汉回来的人吗?”1月26日晚上8点,网格员郝静远在襄阳市南漳县还坐在桌前打着电话。从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就拿着手机,挨家挨户询问。整整816户,一大摞的A4纸,记录了每一户居民的详细情况。

这9个人,平时她们是家里的女儿、妻子、母亲。在抗疫的战场上,她们变身为“战士”,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成了居民群众内心最亲近、最信赖、最心疼的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