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村民致富引路人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 孟建锦

今年元旦期间,郧阳区南化塘镇马纵岭村热闹非凡,回族村民马新明家正忙着宰牛,村民们把他家围了个水泄不通,大部分村民都是来购买新鲜牛肉的。

“这几年生活变好了,大家能吃上新鲜的牛羊肉。”“是啊,以前别说新鲜的牛羊肉了,怕是冻肉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这多亏了我们村的张书记。”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聊着这些年来的生活变化。

马纵岭村是一个典型的回汉聚集的少数民族村,其中回族村民占全村人口40%。村民所说的张书记,就是马纵岭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兵。

2011年以来,张晓兵带领村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转变村风民风,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2017年,马纵岭村荣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称号;上月18日,张晓兵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完善设施兴村

1994年,张晓兵复员后到了南方打工。1997年,他回到十堰做汽配生意,创业成功,生活富足。

2011年秋天,他接到了马纵岭村老支部书记的电话:

“回来吧!带领村民兴业致富!”

回忆起当年的事情,张晓兵说:

“当时村里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乡亲们生活还很艰苦。想想乡亲们的生活状况,接到老支记的邀请后,我即刻决定要回到家乡。”

2011年11月,张晓兵当选为马纵岭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有1000多人仍居住在山沟,这其中有400多名回民。马纵岭村两侧山地连绵,山高路陡,土地在山顶,房子在山底,上山耕地靠背驮。

“看到村民们这样的居住环境,我心里实在难受。”张晓兵走遍了马纵岭村,一户户走访征求听取村民们的意见,最终认为要脱贫致富首先要搬离山沟,住进集镇。

马纵岭村的道路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就算村民们都住进集镇,路不通也是大问题。

“别人进不来,我们出不去。”交通闭塞也会限制致富的门路,张晓兵想着从道路改造整修入手。2014年,他抓住郧阳区政协、发改局等部门帮扶的机遇,从多方争取资金400多万元,对马纵岭集镇道路、居住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造。

“现在我们村是组组通公路,道路两旁还有太阳能路灯。”村民李光有高兴地说,村里的环境美化绿化了,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也建起来了,高山地区的村民全部自发搬迁到新集镇居住。发展产业强村

“帮助村民找到新的致富门路,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这是张晓兵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帮助村民们脱贫,有过经商经历的张晓兵从产业入手,借助马纵岭村依山傍水的资源优势,带动村民建成核桃、芍药和黄金桃基地。

“我们的核桃基地有600多亩,满山都是。”张晓兵指着山上说,

“山上还有150亩的芍药基地和200多亩的黄金桃基地。这些产业基地带动了470户1500多名村民务工,每人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

“我们村的黄金桃品种优良。”张晓兵兴致勃勃地说,在黄金桃基地建成前,为了挑选优良品种,更好地发展产业,帮助村民脱贫,张晓兵曾到河南、陕西等地考察,学习销售模式,取长补短。同时借助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建设香菇大棚和扶贫作坊,优先安置贫困人口,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村的能人真不少,村民计金华买了货车跑运输,年收入10多万元;村民张忠建成立了花卉产业合作社,建设了桂花、香樟、兰花、月季等200多亩花卉苗圃基地,带动了20多户村民致富。”看着村民们都脱了贫,张晓兵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回汉携手富村

“我们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剩下的大多年老体弱,种地难,发展养殖业也难,张书记为了解决我们回民养殖牛羊的难题,2019年在磨山沟建成了一个养殖基地,可以同时饲养200头黄牛。”提起张晓兵为村里做的事情,村民们赞不绝口。

“让经济活起来、让村民生活得更好,就要打造旅游民俗村。”张晓兵的想法得到村民和村干部一致认可。通过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引导村民尊重民俗习惯,传承民俗文化;同时,以产业基地为平台,以回汉文化融合为纽带,致力将马纵岭村打造成集游玩、休闲、采摘、垂钓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和民俗风情旅游村。

“虽然邻里之间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大家都亲如一家,相处和睦,携手致富。”张晓兵说,如今,回汉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努力地朝着小康目标迈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