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杨洪霞阳光明媚,春色盎然。防疫未歇,战贫正当时。4月7日,记者穿行于郧西城乡的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及工业园区,记录下一个个全力奋战的精彩瞬间。用精准扶贫方式精准防疫
“老朱,液化气没有了,我们帮你换。”4月7日一大早,郧西县店子镇七里沟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永洪,边巡逻边劝诫坐在保障房门口的五保户朱守良。
七里沟村是郧西县无疫村之一,为了保障居家群众生活,县乡村三级干部每天都要对村里村外进行多次巡查,特别对独居户、二人户(一老一小)、孤寡孤独老人、因子女被隔离(或未返乡)无人照料的老年人、因监护人被隔离无人照料的残疾人、留守儿童以及其他特殊群体实行全方位、立体式“敲门服务”。
郧西县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7619人。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清醒意识到,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很多贫困群众身残体弱,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返贫。为此,县委县政府科学调度,用精准扶贫方式精准防疫。
郧西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4.3万人,春节期间全县有12141人从武汉回老家过年。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摸底排查责任重大。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该县286支扶贫工作队、近千名扶贫干部返村战“疫”,发挥组织性强、覆盖面广、熟悉村民情况的优势,结对帮扶责任人、家庭签约医生、乡村干部负起责任,筑牢基层联防联控堡垒。打好战“疫”战贫两场硬仗
“乡里吨袋厂老板张绪忠给我打电话了,初步定到本月11号我和丈夫、儿子一起到厂里上班。”4月6日中午,郧西县香口乡下香口村49岁村民王合云说。
王合云已在乡里的吨袋生产扶贫车间上班一年多了,每月可挣3000多元工资。去年她家经历了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房、进厂务工、迎娶儿媳、喜抱孙子等几桩大事和喜事。
之前,王合云的丈夫在深圳打工,一年收入4万多元;儿子在江浙建筑工地打工,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2018年,王合云家如期实现脱贫。
去年下半年,因为儿媳妇临产,儿子返乡回家照顾。家里少了一个人打工,但王合云通过在家门口就业,补上了“短板”。算起来,她家今年收入仍可保持6万多元的水平。
王合云说:“今年上半年我和丈夫、儿子都可以到吨袋厂上班了,每月全家可有1万多元收入。”吨袋厂负责人张绪忠介绍,去年该厂有90多名工人,今年扩大生产能力,可再解决60多人就业。
开工以来,张绪忠每天早上8点之前先到厂里穿好防护服,戴上口罩,背上喷雾器,开始沿途喷洒消毒药物。
“今年生产车间要比去年管理更严格,每天车间内外要消杀、机器要消毒,个人卫生更讲究。”张绪忠说。
郧西县委、县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意愿进行摸底,与北京、广东、武汉、西安、山西等地建立了“点对点”健康检测互认、岗位对接协作机制,共收集用工岗位信息14万条。
截至目前,全县619家扶贫车间复工复产313家,带动就业2582人,其中贫困人口1771人。规模以上企业30家复工复产,带动就业1万多人。秦楚边关生机盎然
一犁春雨趁农耕。4月6日下午,走进郧西县六郎乡无疫村庄康家梁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戴着口罩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能误了农时。”疫情防控和春季生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何镇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康家梁全村390户1128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463人,需要外出务工130人,有慢性病11人,孤寡老人11人,留守老人31人。
村里除了发展乡村旅游业、蜜蜂养殖、黑毛猪养殖、桑蚕养殖等长效产业外,新建的35个香菇大棚正在出菇,400亩高效桑园正在追肥。3户养猪大户今年计划养猪90头,其中2户是贫困户,工作队已经帮他们购回了猪崽。3户养鸡大户,准备共饲养生态鸡2.5万只。
郧西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春季农作物计划播种面积48.5万亩。主要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布局,建设有机茶、有机稻、绿色蔬菜、绿色香菇、马头山羊、山野葡萄、烤烟等有机农业示范区,以特色农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早春蔬菜育苗、红薯育苗已基本完成,茶叶、烟叶、铁扫帚等产业正在有序种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