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抗疫扶贫两不误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上接1版)

大数据引路,联防联动,实现信息和收治“两个闭环”

2月12日,茅箭区疾控中心接到一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月13日17时,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一直生活在十堰,也没有和武汉返乡人员接触,没有野生动物接触史。”面对流调人员的询问,患者姜某回忆道。自1月24日她经营的理发店关门后,直到病发时,很少出门。

“把1月20日以后到姜某理发店里消费的人员彻底排查。”接到流调报告,市委书记张维国立即作出批示意见。

调查组通过走访和大数据分析,发现1月22日瞿某曾到过姜某的店里理发。而瞿某作为从武汉归来人员的密切接触者,于25日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调人员通过对瞿某和其家人的生活轨迹,抽丝剥茧、模拟推导,对每个密切接触者制作

“溯源情况报告”“树状拓扑图”,直观展示他们的行踪轨迹和接触人员。将每个人的只言片语拼凑成一张张完整的病毒传播轨迹图,上溯源头,下追尽头,共排查深挖出35名密接人员,妥善安置、隔离、观察。

我市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疾控中心数据直报系统、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公安机关数据库、通信部门信息库和秦楚网,加强多元数据的收集、研判、共享、处置和反馈,为战“疫”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同时,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措施,强化“四类人员”集中管理,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救治能力,千方百计救治患者,形成“筛查甄别—转送救治—康复出院—定点观察”工作闭环。

这种严谨、细致的做法有效地切断了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大法宝。

我市立足“宁可备而不用”的原则,打好提前量,千方百计建设隔离、救治场所,配备医务力量、筹集医疗资源、赋予治疗功能,确保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坚持重症救治和轻症干预并重,对所有疑似病例,全面实行对症治疗和普服中药;把县市区里的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到市级综合医院、把危重患者集中收治到市重点医院治疗,集中医疗资源、集中专家、集中力量,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目前,全市定点医院达到14家,确诊病例床位1346张,隔离床位2589张,充分满足隔离和救治需要。最强攻势、最全阻隔、最好保障,坚决阻断疫情传播

“我家中有3人,体温均正常”“家中4人,3大人1小孩,体温均正常,无不良症状”……连日来,每天上午,类似的对话都会在全市各社区(村)网格微信群里出现。

“每天必须早到一小时,天不亮就要上岗。”市房地产服务中心党员突击队每天在值守区域为群众测量体温、建档立卡,详细记录健康状况,每天早到一小时也成为他们默认的上班时间。

除了值守,工作人员还为居民买药买菜、跑腿办事,利用微信业主群或网格群,引导居民网上下单。有些年纪大的居民不会用微信,他们就拿着“菜单”,上门服务,每天往返于社区和各个楼栋,一天跑下来个个腰酸背痛。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攻坚克难最吃劲的关键期和背水一战的窗口期,我市组织5200余名市直机关党员深入社区一线,要求

“机关干部到位100%、支部派工100%、作用发挥100%”。大力开展全员、全域、全方位排查监测,实施拉网式逐人筛查甄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确保全覆盖、无盲区,把与确诊、疑似病例同行、同车、同屋、同堂、同食、同工的密切接触人员全部查找出来,消除所有潜在隐患,坚决阻断疫情传播途径,做到社区(村)干净、社会面干净。

以社区(村)为作战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社区(村)封闭管理全覆盖,做好进出登记、体温测量,实行24小时最严格封闭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引导居民居家防护,非必要一律不得外出,坚决阻断人员流动,避免新的感染风险。全面落实上门入户排查监测战时指令,100%见面测体温,对每家每户的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接触人员情况排查清楚、管控到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