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间相互加油鼓劲为患者分析检查结果互相帮助穿戴防护服尚锋李慧刘益翁丁伟
记者 刘俊 李琳婕
“桥头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控制重要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之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发热门诊无疑就是医院的“桥头堡”,是最前线阵地。要守好它,筑牢防线,守卫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月22日,市太和医院发热门诊全面开放,该院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护理师团队主动申请奔赴一线,承担起守卫者的职责,共同挑起发热门诊的千斤重担。神经外科专家、门诊部主任鲁军体、创伤骨科医生尚锋、普外四病区副护士长李慧、骨科康复一病区90后护士刘益、发热门诊唯一男护士翁丁伟……来自医院不同科室、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舍身忘我、协同作战,用专业的技术和无畏的精神铸就一线疫情防控“钢铁”营盘,展现出市太和医院医务工作者非凡的担当。
一个多月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太和医院发热门诊团队统一思想,严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入门关”。据统计,截至日前,医院发热门诊参战医护人员已达200余人,接诊患者达5000余人。鲁军体:坚守一线不漏诊不误诊鲁军体原是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2018年调至医院门诊做行政管理工作,今担任门诊部主任一职。自1月22日医院发热门诊全面开放至今,他始终与整个团队一起坚守在防控疫情的前沿阵地。
“发热门诊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包括门诊临床坐诊、护理、检验、放射、影像、导诊、后勤保障、消毒杀毒等,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及时有序开展,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合规合理。”鲁军体说,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发热门诊就是阻止疫情蔓延的第一道防线。医院号令既出,作为前线战场的指挥者和战斗者,鲁军体严格按照医院指示,第一时间组建团队、人员培训、优化流程等,从全院主动报名参战的数百名医务人员中挑选精锐力量,组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先锋队,强有力地保障了发热门诊工作正常有序运转。
在发热门诊中,疫情筛查环节至关重要,尤其是首诊接待发热患者,涉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详细问诊、系统检查、测量体温、抽血送检、咽拭子标本采集、分流患者等众多环节,相较于以前工作量大了很多。本着“不漏诊一个,也不过度诊疗一个”的原则,鲁军体坚持和团队并肩奋战在抗疫一线。“目前,整个发热门诊团队各岗位参战人员已达200多人,为了有效运营做好防护,我们还专门请防保感控部门分批次、分场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学习。”鲁军体说,发热门诊工作人员非常繁忙,为了让每一个指令准确传达到位、落实到位,哪怕是再细小的工作安排,他也会点对点当面传达到位。
据了解,发热门诊全面开诊以来,鲁军体已经连续奋战一个多月。“每天早上7点到医院直至凌晨回家,手机24小时开通,以便随时处理突发情况。”因为发热门诊事多且杂,突发状况很多,鲁军体经常睡眠不足,体重也由原来70多公斤减到60多公斤。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鲁军体的妻子——呼吸内科医生周妍卉也投身到抗疫一线,期间还报名参加了发热门诊的后备队。同时,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战疫中,鲁军体将孩子送至父母照看。鲁军体说:“在发热门诊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夫妻兵’,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勇敢担当。”尚锋:连续作战不胜利不撤退尚锋是市太和医院骨IV(创伤骨科)医生,自硕士毕业后已在医院工作5年有余,2018年曾被科室推荐到医院急诊科一线学习、支援工作一年多,于2月8日进入发热门诊工作至今。据了解,最初在医院筹备组建发热门诊抗疫队伍时,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尚锋未能入选第一批次的抗疫一线队伍,但他没有轻易放弃,仍然在第一时间向科室主任、医务处申请,“我是一名党员,与同等资历的外科医生比有着急诊临床工作经验,此时不上更待何时!”尚锋告诉记者,此次是难得的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的学习机会,虽然危险但他不愿与之失之交臂。最终,经过综合考量,科室、医院同意优先选派尚锋参与一线战斗。
2月7日中午,正在科室病房值班的尚锋接到医务处通知,下午集中开展岗前防护培训后于第二天正式上岗。下午培训结束,尚锋仍坚持完成24小时值班,在完成工作交接后,回家简单拿了些行李就匆忙赶赴发热门诊报到。
“到家后,虽然知道家人会担心,但我还是把即将前往一线的事情告诉了他们。”尚锋说,对于家人他至今心怀歉意。当初临走时,他的两个孩子
(大的3岁、小的才6个月)感冒还未好全,以前他还能利用下班时间偶尔帮忙搭把手,现在重担全部压在妻子身上,辛苦可想而知。
“离家时,也有不舍和担忧,但职责所在,不允许我有丝毫胆怯和退缩。”尚锋坚定地说。
2月8日中午12点,尚锋正式进入医院发热门诊工作。“在接诊过程中,除了要在现有条件下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并对患者的传染原因追根溯源外,还需要做好患者心理安抚工作,缓解患者不安情绪。”尚锋回忆,他曾接诊过一名因低烧半夜就医者,检查结果出来后未找医生分析,自我感觉良好就先行归家了。之后,尚锋查看检查单时发现就医者有些指标存在异常,又通过电话询问,此时就医者才开始后怕,担心因一时大意传染家人,尚锋不断安抚其情绪,建议她先居家观察,并叮嘱其注意事项,交谈中就医者情绪渐渐平复。值得庆幸的是,三日后该就医者复查结果一切正常。尚锋认为新冠肺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大意的态度和没有战胜病魔的勇气。采访结束时,尚锋告诉记者,在第一轮为期两周任务结束需进入隔离休整期时,他已经向领导提出了继续战斗的请求并获得批准,他将继续为守护群众健康而坚守。李慧:医护保障不粗心不马虎 “如果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战役,那么发热门诊就是阻止战火蔓延的第一道防线。身处战斗最前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更严格、更规范、更谨慎的工作作风。”对于发热门诊工作的重要性李慧如是说。据悉,李慧原是太和医院普外四病区的副护士长,1月22日主动报名加入抗疫一线,于1月27日正式进入发热门诊工作,并担任护士长一职。
“在发热门诊,护理工作流程多且繁琐,每一步都必须更加细致严谨,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李慧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她都会提前15分钟到岗完成交接班,并做好相关防护用品准备,确保医护人员8点准时进入工作状态。在交接班时,李慧需要协助指导每一位医生、护士以及采血人员穿戴好防护装备,严格把关、认真检查,确保防护无一疏漏,符合三级防护标准后才准许其进入诊室。在穿戴防护装备时,如遇到防护服不合适、帽子偏小、面部遮不住等情况,她都会及时帮助其调整。“护目镜长时间佩戴极易起雾,我们会在大家佩戴前先用洗手液涂抹一层,达到减少镜面起雾的目的。”长期跟防护装备打交道,李慧从中找到了不少诀窍。在医护人员进入诊室后,李慧会清点当天的物资余量,并根据当天班次物资需求量,到后勤部门领取相应物资,并放置在专用位置,清点数量严格登记。“因为前期防护物资相对匮乏,所以我们会严格把控,坚决做到不浪费。”
日常消毒杀菌是医院每天必须进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防止人与人之间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而发热门诊人流量较大,且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所以消杀工作需要每天反复、多次进行,每一个角落都必须喷洒到位,对细节的要求尤为严格。李慧说,尽管消毒水气味非常难闻又刺鼻,但她们每天要进行很多次消杀工作。
与此同时,李慧不仅需要随时处理门诊各种突发应急事件,还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及时改进相关制度和流程,协调各科室间相互协作,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全力做好后勤保障,满足医护人员的不同需求。此外,每天安排专人协助患者分诊、完善登记患者信息、指导老年患者使用微信就诊,以及对来院患者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宣教也是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发热门诊护理工作比较琐碎,需要我们花费更多时间、更多心思去认真对待并圆满完成。”李慧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大家工作之余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她还专门采取了弹性排班方式,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精神饱满地投入抗疫工作中。刘益:初绽芳华不寻常不逊色刘益,是市太和医院骨科康复一病区的一名护士,于1月25日正式进入发热门诊。她是第一批支援发热门诊人员中年龄较小的,虽然是90后,但已有5年护理工作经验。
1月22日,刘益在微信群中看到科室护士长发布的支援抗疫一线的报名信息后,她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报了名。两天后,刘益收到了到抗疫一线的通知。她没有犹豫,也没有跟家人做太多解释,简单收拾好行李,于第二日参加完集中防护培训后,就投入到发热门诊夜班护理工作中。
在发热门诊,护士主要任务是协助医生完成分诊、安排检查、安抚病人、病人入院交接、门诊消毒等基本护理工作。“有时遇到行走不便的患者时,发热门诊唯一的男护士翁丁伟和保安大哥都会主动背患者到隔离病房。”刘益告诉记者,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医院设置了发热患者专用通道,从发热门诊护送患者到隔离病房需要步行上六楼,所以他们经常主动帮助背送患者、运送大件行李到隔离病房。“凡是能帮上忙的事儿,大家都会主动搭把手。”刘益说,为了保证大家能安心参与救治工作,除了发热门诊内实行弹性排班方式外,医院护理部主任李龙倜还为大家带来了抗流感和增强免疫力药物及各种爱心食物,骨科康复一病区主任王刚、护士长赵艳梅、张琼和科室其他同事也都会每天关切询问她。在医院细致入微的关爱下,她相信这场战“疫”很快就会打赢。
“虽然每次脱下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后脸上会留下深深的印记,得好几个小时才能消退,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光荣的印记。”刘益说,能在抗疫一线工作,她的父母也为她骄傲。据悉,2月11日在经过第一轮修整后,原本可以不再进入一线的刘益,仍然主动提出申请继续工作,并于2月18日返回发热门诊开始第二轮支援工作直到如今。翁丁伟:踊跃参战不害怕不后悔翁丁伟,2014年进入市太和医院成为中心手术室一名护士,1月24日申请支援抗疫一线,2月11日正式进入发热门诊。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
“发热门诊里唯一的
‘男’丁格尔”。
“当时大家报名都非常踊跃,我当然也不例外。”翁丁伟告诉记者,他是党员又是男护士,且一人居住市区无后顾之忧,不管哪一点都非常适合上一线。
“你也是一名党员,你在老家都冲在抗疫一线,我也是党员,也应该去最需要的地方。”进入一线支援的第一天,对于父亲的劝说,翁丁伟如此
“反驳”。他笑着说,父亲最后被他说服了,唯有全力支持与反复叮咛他做好防护。
“发热门诊是筛查诊断疫情的第一关,来的都是发热或身体不舒服的人,这里面你不知道谁是携带甚至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翁丁伟说,尽管上岗之前进行了培训也做好了防护,但真正工作起来还是会紧张有压力。翁丁伟回忆,有一次值夜班时,他遇到了一位坐着轮椅前来就诊的70多岁老年患者,当时患者检查结果为高度疑似新冠肺炎,需要送入六楼隔离病房进行下一步诊疗,但患者专用通道外人不能进入,他就背着患者到隔离病房。“当时感觉老人在我背上不停地发抖,头就趴在我脖子旁不停地喘着粗气。”翁丁伟说,当时他心里也很害怕,把患者送到隔离病房后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可当患者拉着他的手不停地说“谢谢”时,他忽然感觉非常开心,也不怕了。而那些最初的不安和惶恐也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渐渐被驱散。
工作中,有时会遇到等待检查结果的患者,此时大家都会主动上前关心询问,帮助身体不便的患者找凳子、给没有吃饭的患者送食物(热饭、面包、牛奶等)……“要让患者不觉得孤单,感觉大家时刻都在关心着他们,这也是医院磁性护理服务的要求!”翁丁伟还告诉记者,为了让身处抗疫一线的护理人员更安心地投入工作,医院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发热门诊组建了“门诊抗感卫士”微信群,科室组建了“新冠小组”微信群,群内经常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医院护理部主任李龙倜积极为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申请防疫物资;中心手术室护士长郑晓明专门成立“新冠肺炎支援后备团”给大家送饭;发热门诊护士长李慧弹性排班保证大家工作之余有充足休息时间……
“在这个充满关爱和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们不觉得孤单害怕,反而信心满满,大家都相信胜利即将来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