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完样本后进行消毒疫情监测24小时在线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印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对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集结人员,对高铁站开展预防性消毒开展核酸病毒检测筹集物资,做好后勤保障
通讯员 张昌军 黄卉
记者 吴可新 李琳婕
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面对不期而遇的新考验、突如其来的新挑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不是医院的医生护士,却毅然选择逆行而上,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哪里有确诊或疑似病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的职责虽不是抢救病患,但他们却在保护更多的人避免感染。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他们承担了除医疗救治以外的疫情监测、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隔离、被污染环境消毒、健康宣教等重要环节工作,他们就是值得铭记的十堰市疾控卫士们。抛家舍身
雷霆出击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认清职责使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十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先后多次召开党委会议、会商会议、专业培训会议,集中会商、研讨、制订各项防控方案、防控措施与防控预案。2020年1月20日研究出台了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建综合管理组、防控专家组、疫情处置组、检验检测组、健康教育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工作监察组等7个组,其中疫情处置组由9支队伍组成,哪儿有疫情就奔赴哪里;1月22日,我市启动应急响应,中心立即发布通知,要求全体应急队员到岗,24小时集结待命;1月26日,中心根据疫情发展态势,为集中力量、重心下沉,打好阻击战,实行市县区联动机制,将9个现场应急处置组实行战时分编,编成了机动应急处置队,茅箭区、张湾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特区应急处置队,主动将防控战场前移,实现市、区疫情处置一体化。中心所有应急队员全部取消一切休假,全力投入防控。
号令一发出,得到中心所有应急队员迅速响应。不少没有被编入应急队的同志,也纷纷请缨,要求加入战斗。
市疾控中心驻守在最远的武当山片区的应急处置组组长刘毅,是湖北省首届疾控卫士之一,当集结号吹响时,本已定好往返机票,即将飞往上海与妻子女儿团聚的他,当即退掉机票返回工作岗位;派驻在张湾片区的应急处置组组长王忠明,收到通知时正送妻子回老家过年,他二话没说,立即找车连夜冒着大雪往回赶,三个小时的路程硬是花了十多个小时才到达;老家在外地的流调队员李郁立即退掉火车票火速奔赴工作一线,虽然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家人了;还有的人生着病边吃药边坚持在岗位上。
1月27日是正月初三,中心实行更加严明的纪律:所有应急队员集中住宿,24小时待岗,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至今已有十余天了。夜以继日
实时监测
市委书记张维国在考察指导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疾控中心要为科学防控当好参谋,而信息的收集和信息的研判是至关重要的。”
覆盖全市所有医院乃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监测系统是市疾控中心整个信息监测的前哨,综合组的成员们需要2个小时内完成辖区内200多家医院诊断上报病例的审核、中午12点和夜晚12点各汇总上报一次报表。而这仅仅只是基础,当凌晨所有数据出来后,要连夜开展信息分析和研判,形成风险评估报告、疫情动态分析,确保一早能送往市防控指挥部,为我市整体防控工作的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在这支队伍里,不少夫妻是疾控中心或卫健战线的双职工,有些职工的孩子正值高三关键时间,各赴战场,家里的事全部交给了老人。市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王耀成作为综合组负责人,不仅要组织做好中心的防控工作部署,还要根据疫情信息,分析疫情特点、形势变化,研判分析疫情风险及风险等级,并提出下一步防控措施。自全市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每天休息时间不到三个小时,就连换洗衣物都是妻子送来的。宋晓佳,曾师从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作为中心急传科负责人、两个孩子的妈妈,疫情发生以来,危险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信息监测与分析的战场上都有她的身影,离家半个月,能抽空回家看一眼孩子已是她最大的心愿了。在他们的坚守下,在夜幕里,这里已经产生了11期疫情实时动态和疫情风险评估报告,有效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争分夺秒
追溯魔踪
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赛跑,第一时间摸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传播踪迹和规律,为防控指挥部提供最有力的决策依据。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控制的关键,查清、查实、查全是基础。哪儿有病人或疑似病人,疾控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到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他们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胶鞋,戴着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从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病和救治经过、接触了哪些人、暴露因素分析(追溯感染来源)、标本采集情况进行详细询问、记录,通过询问和了解,判定疫点、密切接触者及需要采取的防控措施。在负重下完成流调任务后,流调队员往往会出一身汗,在面罩的保护下,护目镜也模糊不清,而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所有细节都不能错过,确保万无一失。
通过流调,还原调查对象的生活轨迹,掌握密切接触者的线索和范围,第一时间找到他们,虽然如大海捞针般艰难,但漏掉一个,就多一个潜在的高危风险。
除夕前后,多家医院报来疑似病例,市、区疾控中心多支流行病学调查组被紧急派往现场,一份份流调报告连夜赶出。一番抽丝剥茧后,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他们敏锐地发现,这些个案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溯源和分析,一张脉络清晰的调查图出现了,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起聚集性疫情。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晚的疾控中心,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与时间赛跑,围绕着各个当事人的生活展开梳理,形成精确的排查人员名单,迅速提交防控指挥部,寻找、隔离、及时控制感染源,防止传播扩散。
流调结束后,开展疫点消毒处理和公共场所预防性消毒则是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播扩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更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工作。队员们每天负重20公斤,高峰时一天对100多个疫点实施消毒,虽然戴着护目镜、口罩,但过氧乙酸强烈的刺激性味道和喷洒时形成的喷雾,总是透过防护装备熏得眼泪直流、嗓子疼痛。
这就是市疾控中心组建的9个现场应急处置组每天真实的工作状态,他们中有即将退休的老队员,也有刚刚上岗的新生一代,在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惶恐的眼神里,他们知道自己只有加速开展工作,才能换取更多人的安宁与健康。
王忠明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流调队员,连日来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导致左下肢麻木,领导和同事多次劝他休息,但他依然坚守在一线。
陈士强作为消杀专业的带头人,在组织制定了我市室内消毒指南、分类开展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基础上,依然和同事们背上喷雾器,深入疫点、机场、高风险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消毒,连日来,他和战友们硬是
“走”出了230万平方米的安全区域。
付磊作为年轻一代的疾控工作者,和爱人同在市疾控中心上班,两人均在防控最前线,一个每天面对病人,一个每天面对病毒,5个月的孩子托付给了老人,而离单位仅200米的家成了最遥远的地方。废寝忘食
锁定元凶
这是个英雄的团队,面对新型病毒,这个团队从物资准备、实验方法的摸索与验证到我市首例病人的确诊,只用了30个小时。
疫情发生后,市疾控中心迅速抽调人员组建了检验检测组,负责全市城区(除三甲医院)、各县市样品的实验室检测。他们分成两班倒,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全天候不断线地利用核酸检测技术手段,确定疾病“元凶”。同时,将质量作为检测的生命线,对检测出的每一例核酸阳性,按工作流程整理样本、编号。检测报告实行三级把关审核
:检验人员编制报告——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审核授权,审核无误后交质管室——质管室再审,确认无误后加盖单位检测单,最后由4个授权人签字方可发出报告。截至目前已完成了788份样品的检测。
数字的背后,是异乎寻常的辛劳。他们必须身着三级防护服才能进入负压实验室操作,第一层是隔离服,第二层是一次性防护服和N95口罩,最外边一层是正压防护服、正压呼吸面罩。三级防护服需要两人互助、至少20分钟才能穿戴完成,整个检测要经历十几道程序,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在核酸提取的过程中,易产生气溶胶,而气溶胶是比飞沫更微小的粒子,借助空气传播,易附着物体上;完成一批样品检测需要在湿度比较大、非常闷热的负压实验室里工作五到六个小时,一个实验做下来全身湿透,而为了节省时间和防护服,他们常常在做实验的前几个小时内不敢喝水、吃东西。
在这个团队里,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令人感动的故事。检验科副科长王喜云在除夕夜请假三个小时将孩子送到岳父家后,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家中孩子年幼的汪倩、龚丽丽、杨艳、李艳丽等,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在这特殊而危险的工作岗位上。
在这个大集体里,还有健康宣教组的人员,通过媒体、新媒体和传播材料将最新最全的健康宣教知识及时传达、传播;承担全国各地发往十堰协查函接收和转办的人员,一天持续工作16个小时,127份协查函已从这里紧急发出;后勤保障组的人员想尽一切办法筹集、筹备、保障物资;司乘人员风雨兼程,行车数千公里,完成一次又一次运输保障任务;保洁人员做好医疗废弃物转运、环境清洁及卫生消毒;工作督查组人员严明纪律,开展监督检查,以强有力的监督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面对疫情,每一个疾控人都怀揣一颗赤诚心,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时光,无惧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以疫情为令,疾控卫士挺身而出,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图片由市疾控中心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