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青春在抗疫一线闪光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 刘俊 马胜江 李琳婕

一边是好不容易轮到的假期和难得的团圆,一边是凶险难测的抗疫一线,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2月1日,市太和医院13名医护人员作为第一批支援队奔赴市第二定点医院;2月5日上午,市太和医院32名医护人员作为第二批支援队奔赴市第二定点医院……据统计,截至2月9日,市太和医院累计派出53名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面对疫情,一批批年轻的太和医护人员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他们逆向而行,让最美的青春在抗疫一线闪光。

王静文:为抗击疫情,我甘愿延迟婚期

王静文是市太和医院眼科的一名护士。疫情发生后,她积极报名参加战“疫”。2月1日,王静文来到市第二定点医院投入工作。她所在的岗位每天规定上班8小时,但工作紧张时推迟一至两个小时也是常见。王静文说,尽管工作艰辛,但她们始终感觉很温暖。

在市第二定点医院,护理部和医务部领导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时常会通过微信关心大家工作生活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每次排班都会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和年轻护士一起搭班,老师们在每个细节上都会细心提醒,就连每次穿防护服老师都会细心检查又检查,直到确定安全为止;在护理过程中,病人们对她和同事的工作十分支持和理解,大家总是互相鼓劲;市太和医院提前对她们进行了培训,为大家配足了抗病毒药物……这一切,都让王静文感到温暖。

“虽身处一线,但我很安心,家人和未婚夫对我很支持,这让我充满力量。”其实,对于王静文参与抗疫一事,事先家人并不知晓,直到工作几天后他们才知道,家人虽然担心但仍支持她的决定,只是在偶尔通话时反复叮嘱她注意做好防护。采访中记者得知,疫情发生前,王静文原本计划2月14日领结婚证、5月份举办婚礼,但面对突然发生的疫情,她和未婚夫及双方父母都同意婚礼延迟,先做好当下抗疫工作。“我未婚夫也是市太和医院医务工作者,他对我选择到一线工作非常支持,我们都是太和人,这也是太和精神对我们的共同感召,我们坚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王静文说。

刘雪竹:短暂别离是为了今后更长久团圆

1月25日,市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在微信群发布一则动员全员参与支援市第二定点医院的召集令,护士刘雪竹不假思索报了名。她要去一线的决定得到家人大力支持,家人反复叮嘱她做好自身防护。“妈妈,你早点平安回来,我等你一起吃饭!”临走前,5岁的女儿跟她约定。“她以为我可以每天回家陪她吃饭。”刘雪竹说,虽内心万般牵挂,但她并不后悔作了这样的选择,她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在她看来,短暂的别离是为了今后长久的团圆。

2月1日,市第二定点医院医护支援队伍集结完毕,刘雪竹随队伍一同进入新的岗位,主要参与隔离病区的护理以及物资协调工作。真正进入“战场”,刘雪竹认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对她而言,最考验人的是那一身不好穿也不好脱的防护装备。因为不堪头部防护装备的重压,她的脸被压出一圈水泡,为了防止感染,只能贴上创可贴。为了节约时间和物资,在进隔离病区做护理工作时,她跟同事都穿上纸尿裤,养成了工作时不喝水的习惯。虽然早上8点完成交接班就进入隔离病区,但是为了一次性把测温、配药、供氧等各项护理工作做完,她们总是忙到下午2点才出来,晚上甚至忙到9点。“跟以前在神经内科做护理工作不同,这里尤其拼体力!”她说。

“工作虽然艰辛,但是总能感受到温暖。”刘雪竹告诉记者,早在来这里之前,市太和医院为她们每个人都打了提高免疫力的针,准备了防护用品和牛奶、水果等物资。怕她们凉到胃,市太和医院专程给每个人送了一包奶粉。“有这么一个强大温暖的后方,我们才能安心向前冲!”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自己也能早日完成与孩子的承诺。

程贤文:我是男子汉更应多一分担当和付出

2月1日,27岁的程贤文作为市太和医院第一批奔赴市第二定点医院抗疫一线的唯一一名男护士,在经过系统培训后,顺利入选抗疫队伍。

工作中因为汗水太多,护目镜经常不到半小时就会模糊不清。面对这种情况,程贤文有自己的小诀窍:“只要把头发一甩,利用汗水把护目镜冲刷一遍,再让汗水流到护目镜下面的小槽里,这样就又能看清了。”程贤文说。

采访中,程贤文除了谈到开始几天对穿戴厚厚的防护装备有点不适外,很少提及劳累和辛苦。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程贤文总是说得很轻松,他认为自己是医院派往一线抗疫护士队伍中唯一的男子汉,应该在工作中多一分担当与付出。“面对疫情,面对病人的担忧,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专业护士,我必须用我掌握的知识给他们信心,这样有利于病人康复。”

吴冬梅:最简单的事情也要做到最细致

测体温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一项流程,耳温枪一靠,测量对象的体温状况往往可以秒读。然而,就是这样一项常规且容易操作的流程,对护理新冠肺炎患者的护士而言,格外艰辛。

“目前,在隔离病区用的是水银体温计,全天要不间断测量,6点、10点、14点、18点、22点、第二天2点分时段紧密进行,每测完一名患者的体温就要做近20分钟的消毒。”

直到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冬梅才从一轮夜班休息状态中调整过来。吴冬梅原是市太和医院心内科3病区的年轻护士,此前曾在急诊、ICU等多个特殊岗位上工作,从事护理工作5年,实践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

1月25日,正月初一,在岗位上坚守的吴冬梅响应医院号召,报名参加市第二定点医院的医疗援助工作。

“哪怕工作的内容再细小,也要细致入微。”吴冬梅告诉记者,由于新冠肺炎的特殊性,每次进入隔离病区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去完成曾经最熟悉的护理工作,测量体温就是其中一项。“每次测量完成至少等待3至5分钟,再辨认出水银体温计上的数据,确认无误后进行登记。”吴冬梅告诉记者,一旦遇到特殊的情况,必须第一时间反馈给管床医生。不仅如此,在为下一名患者做测量之前,必须做好水银体温计的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隔离病区患者的供氧需要医护人员手动操作氧气罐完成,而有过实战经验的吴冬梅积极传授操作经验,帮助团队共同进步,更好地完成护理任务。“这次特别的任务让我快速成长,是一次无比宝贵的经历。这段经历将激励我勇敢面对今后所有的险阻!”吴冬梅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