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穿上这身工作服,我就是个战士”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 刘俊

2020年开年最美的身影,莫过于舍小家顾大家奔赴抗疫一线逆行者的身影;最美的人,莫过于身披层层“铠甲”抗疫的医务工作者。在市太和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孟忠吉以及与之并肩奋战的“战友”正是这样的人。

2月3日下午5点10分,市太和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治疗组组长孟忠吉回拨记者电话。此前,他已经裹在层层“战甲”中奋战了近10个小时,诊断、转诊、会诊……“随时待命,有需要就上。”他说。“守护群众健康就是我们的职责”

现年50岁的孟忠吉是市太和医院感染科常务副主任。早在1月22日,接收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患者时,他和团队就已经进入“战时”状态。近半个月时间,孟忠吉持续奋战在抗疫一线。

对他而言,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场,时间就是生命。为了节约每一分每一秒,他经常24小时穿着厚厚的隔离服不下“火线”,有时忙到下午2点才能吃上中午饭。1月24日,阖家团圆的除夕夜,孟忠吉与同事在办公室迅速吃完饭,就投身临床工作中。“守护群众健康就是我们的职责!”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他吐露心声。

1月28日,为了给疑似病例腾出隔离病房,感染科服从医院安排,开始改建隔离病区。孟忠吉挑起治疗组组长的重担,分管隔离病区。在医院统筹规划下,经过他的指导,隔离病房由原来的2间增加到19间。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他和科室的医护团队主动将办公区从6楼搬到2楼。

“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考验,从紧急调动到规范运作,各项工作在实战中加速磨合。”孟忠吉说。发热门诊接诊,疑似病例留观、确诊、分流病人,以及医护防控、物资准备等工作科学规范进行。

在各个环节中,“诊断关”是首要关卡。临床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有特异性表现,也有非典型症状,能否及时准确诊断是重中之重。有着20余年从医经历的孟忠吉是国际尖端技术之一的CIK细胞治疗肝病技术研究者和践行者,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方法上,他深思熟虑、自有见地。在诊断的病例中,一位患者做了三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综合病原学研究、流行病学影响资料和临床表现进行研判,孟忠吉坚持为其做了第四次检测,最终确诊。“要对社会负责,不能单纯依靠核酸检测,更不能让一例传染源漏网!”他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市太和医院感染科原有团队37人,其中医生11人,护士20人,另有6人专攻研究工作。在这次抗疫中,在院党委及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隔离病区护理力量得到充实。此外,防护服、护目镜、医用口罩等物资供应及时。随着轮岗制度的落实,科室医护团队的压力减了下来,可孟忠吉的管理工作要求就更高了。

“既要做好心理疏导,也要做好科室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工作。”孟忠吉介绍。为了帮助团队的医生护士克服紧张、害怕的情绪,他做得最多的就是心理上的科学指导。在他看来,感染科拥有多年科学抗感染的经验,也总结了一套有效的防护方法。对此,他时常告诉同事:“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进入隔离病区,戴口罩、护目镜,穿防护服,一样都不能少。”“出了病区,消毒、洗手,补充营养和体力,同样不能马虎。”他是这样反复叮嘱,也是这样以身作则的。为了保持战斗力,增强隔离病区所有医护工作者的抵抗力,他主动向上申请,为科室一线工作者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胸腺肽,使用干扰素滴鼻剂。因防护科学得当,市太和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到目前为止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情况发生。

为了做好自身隔离,保护好家人,自参与抗疫以来,孟忠吉跟同事集中住在医院安排的公寓里。“想见个面真难!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妻儿。”他告诉记者,春节前,还在上大学的儿子放寒假回家了,原本打算在假期好好休息的同时多陪陪家人。深知当前工作责任重大的他说:“穿上这身工作服,我就是个战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