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雁博;
通讯员 张超
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离不开科技创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离不开科技支撑。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聚焦十堰“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域和产业布局,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不断增强产品含金量、产业含新量和区域含绿量,切实优化创新环境,激活科技人才,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科技创新综合排名持续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成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强劲引擎。
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阻止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前进的步伐。疫情期间,面对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各类科技型企业不同程度停工停产的不利局面,市科技局主动调查研究,组建专班上门帮扶解困,定期与经信、统计等部门沟通联络,完善重点企业数据库,加强指导督办,有效助推科技型企业渡过难关。加强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培育和认定管理工作,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建设,组织专班开展点对点服务,目前入库企业已近200家;组织县(市、区)科技局、中介服务机构、有关企业参加“十堰市服务科技型企业复工复产专题直播”等线上培训活动10余次。
今年,全市科技系统积极整合创新资源,主动承接上级科技创新专项,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专项在服务三大攻坚战中的支撑作用,先后向科技部申报“百城百园”行动项目1项、推荐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7项;向省科技厅推荐省农业科技转化资金项目7项、第一批省重点研发项目7项、外国专项项目3项;组织省揭榜制项目发榜入围16项;组织科研院所申报2020年度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105项。目前,正积极组织企业、高校联合申报省重大专项。
聚焦国家高新区创建,创新带动作用日益彰显
8月23日,全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市科技局组织全市4所高校与十堰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汉江之畔的十堰高新区如一艘随时准备扬帆起航的巨轮,将引领我市科技创新工作驶向更辽阔的蓝海。在全市科技系统的大力推动下,十堰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捷报频传。
自2019年10月科技部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后,十堰高新区积极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校企共建,园区60%以上规模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省级校企共建研究中心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建成惠众科创园,入孵企业52家,正在申报国家级孵化器;来自武汉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院校毕业生创建的玖偲汽车产业创客空间完成一期建设,在孵企业25家。绿道公司获“国家级星创天地”称号,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清华启迪之星、上海张江十堰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大型创新平台签约落户,创新创业活跃度大幅提升。
聚焦开放融合发展,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强力推进
“我们联合中国工程院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建立综合性产业技术研究院,注册成立湖北惠智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极大提升了企业科技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市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起到带动作用。”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切得益于市科技局积极推动十堰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深度合作实施“百强企业百优产品”计划,并稳步创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今年,市科技局还牵头举办第一期优秀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和“双百行动”企业产需对接动员会,推动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共同成立
“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专业性研究院,支持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省专业性产业技术研究院。
上半年,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积极推进;全市新增7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省级星创天地;郧西县进入首批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名单,是全省首个“科技支撑民生改善”建设主题创新型县(市、区)。
创新平台的持续建设极大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今年1至7月,全市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0.71亿元,征集各类技术需求31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建设的
“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入选首批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
积极主动作为换来又一个硕果累累的春天。全市上半年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7.52亿元,总量在全省市州中位列第四,增速位居全省第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下达2020年市级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68项,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确定市级引导性应急科研项目75项;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265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