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水永续北送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记者 李东晖 王清 兰瑞文

美丽的丹江口水库,承载着世纪梦想,肩负着国家使命。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2014年一库清水将从这里奔涌北上,润泽京津冀广袤大地。

“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成败在水质,持续靠生态!”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十堰市肩负历史重任,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山水合奏交响乐

武当山——“天下第一仙山”;丹江口水库——“亚洲天池”。仙山与秀水,在十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山水交融的生态文明大合唱。

在武当山下的太极湖中,有个远近闻名的白鹭岛。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上,一群群白鹭翩跹飞舞,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构成色彩斑斓的天然画卷。这个小岛以前没有名字,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大批白鹭在此聚集,人们便取了这个名字。今年“十一”期间,不少游客专程来到这里,欣赏生态美景。

在汉江南岸的十堰生态滨江新区,一批林业施工人员正在加班加点治理裸露山体。他们采用一种新技术,叫“鸟巢客土种植”,意即在岩石上开凿出一个个鸟巢式的窝坑,在里面填土种植植物,将裸露山体改造成生态公园。裸露山体治理是十堰今年启动的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之一,为此全市将自筹资金12亿元,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努力打造全域景区。

十堰北依秦岭,西靠巴山,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生态保护状态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关系着京津冀生活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

“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要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从“十五”开始,十堰就确立“生态立市”战略,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把2400多万亩青山变成涵养水源的绿色宝库,切实保障水源区生态安全。

据统计,“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荒山造林600余万亩、退耕还林100余万亩、天然林保护1000余万亩;公路绿化达标里程达5000多公里;城区新建公共绿地487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十堰先后获得

“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等荣誉。

内外兼修护清水以生产黄磷为主的丹龙公司曾经是丹江口市的“小巨人”企业,为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该企业已在多年前关停。去年年底,在清库行动中,工作人员检测发现该厂区周围土壤受到污染。相关部门决定将被污染的土壤全部挖出来,然后进行异地填埋处理。为此丹江口市斥资4000多万元,在远离水位线的地方建起一座专业防渗填埋场。

“我们全面清理170米水位线下的地域,对博达丰公司、郧阳造纸厂等36处挖地三尺,清除所有污染土壤。对坟墓、厕所、屠宰场、医疗机构等容易产生传染性病菌的地方,进行全面消毒。”市环保局局长冯安龙介绍说。

今年8月,清库行动通过了国家最严标准验收。丹江口水库这口偌大“水缸”的缸底被擦净,达到了蓄水要求。

“清库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保护水质不是一时之功,而是永久之责。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使命,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市委书记周霁的话掷地有声。

为了这个庄严承诺,十堰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深入开展“四城联创”,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丹江口库区建成“绿色长廊”、“清水长廊”。

“以前河道垃圾遍地、杂草丛生、臭味刺鼻,如今却成了我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日前,正在神定河河道散步的张先生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如今的神定河,碧水荡漾、绿树成荫;治理后的泗河,草木滴翠、花团锦簇。曾经是城区最大污点的河道,如今已蝶变成一道道亮丽风景。2010年以来,十堰推行“河长制”,对神定河、犟河、泗河、官山河、剑河等5条河流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治理长度达293公里。

十堰城区现有3个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主支管网384公里,总投资4.7亿元,其中只有104公里列入国家规划项目;下一步还需新建、改造主支管网1106公里,但仅有67公里列入国家规划项目,缺口资金11.75亿元。近几年全市用于南水北调的环保投入约23亿元,其中13亿元是国家投入,其余10亿元由地方自筹。

“治污保清水是天大的事,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市长张维国态度十分坚决。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十堰先后关停300余家污染企业,同时拒批160多个经济效益好却有污染的项目。市委、市政府把水质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天大的责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常规考核。

为了南水北调,十堰倾情奉献;为了清水北送,十堰义无反顾!

绿色梦想正飞翔

车过福银高速公路郧县柳陂段,只见青龙山下、柳陂湖边,坐落着一个现代化的新村庄。这个村庄叫卧龙岗社区,是按照新农村标准建成的移民新家园。

走进移民新村,仿佛置身画廊:整齐美观的别墅式房屋、郁郁葱葱的绿化树木、大气美观的太阳能路灯、平整肥沃的大棚菜地,配套齐全的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厂……整个社区呈现出一派和谐、富足、安宁的气氛。

移民陈立莲就住在其中一栋三层楼房里,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她率先开办了农家乐。她告诉记者,除了农家乐的收入外,家里三亩地租给一家搞光伏大棚的公司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每年可以得到一笔租金,同时还能在自家地里打工挣钱。“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这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移民的关怀。”陈立莲欣喜地说。

移民安稳致富,事关库区长治久安,事关清水永续北送。近几年来,十堰坚持“优越、优先、优厚”的原则,高标准推进移民安置工作,积极引导移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共同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竹溪十八里长峡真乃人间仙境,蕨菜、苞谷菌、天葱、蜂蜜这‘四宝’真是名不虚传!”前不久,一批来自西安的自驾游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今年“十一”前夕,投资5700万元的龙王垭养生山庄、投资千万元的龙湖湿地公园相继对外开放……竹溪县绿色崛起步履铿锵。

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是十堰的不二选择。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支持郧县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丹江口建设“中国水都”、郧西建设“文化旅游强县”、竹溪建设“绿色崛起示范县”等,加快构建“一核多支点”绿色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十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生态化革命,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让群众共享绿色福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大做强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等特色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加快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全力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交通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努力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肩负着水资源保护战略任务和发展稳定政治责任的十堰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奋力实现水质保护和库区发展双赢目标。

大水浩瀚,蓄势北上。这一库清水,流淌着汉水儿女的深情;这一库清水,是滋润千里北国的琼浆。大江北去,历史将见证人间奇迹!清水长流,时代正书写新的辉煌!戮力担重托吴社全

一江清水,一江沉甸甸的重托。“关键在移民,成败在水质,持续靠生态!”水源区生态环境如何,将成为南水北调的“晴雨表”。担负着重要的“守井人”职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水源区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它既是保护国家水源区水质安全、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十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要求。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通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十堰市委、市政府的态度毫不含糊,举措铿锵有力。担此重任,十堰做了有益探索、付出了不懈努力:在价值取向上,树立先进的生态理念;在推进措施上,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激励与约束机制上,建立不断完善的生态制度……可以说,在建设生态文明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宏伟画卷正徐徐展开。占“天时”之机,得“地利”之便,据“人和”之势,水源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已成满弓之箭、蓄势如虹。大事难事看担当。一江重托,让十堰大地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