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的生动实践——借力区域医疗联合体践行医养结合新模式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十堰日报

专业的理疗服务日常生活照料

记者 毛以国

93岁的曾某英是今年5月入住张湾区车城路街办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艳湖社区康养中心的一名老人,患有中风、冠心病、肺炎等多种疾病。入住中心一个月内,老人先后两次突发急性肠出血和急性心梗,情况危急。康养中心通过与太和医院建立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经绿色通道直接将患者转诊到该院心血管内科和综合科及时救治,老人终于转危为安,待康复期内又转回艳湖社区康养中心休养。这是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与区域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借力医联体推进医养结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推进医养结合”。2019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失能

(含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中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与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

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张达介绍,医养结合就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面向居家以及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该中心无疑在医养结合事业上先人一步。

早在2017年,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车城南路8号承办艳湖社区康养中心,这是一家集失能、半失能、失智、肿瘤、高位截瘫等患者治疗、康复、生活照料、养护于一体,针对慢性病康养的公办非福利机构。依托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中医、康复、预防保健等专业科室的医技力量,艳湖社区康养中心一经成立就具备医养结合的基础优势。同年,十堰城区首个分级诊疗联合体在太和医院成立,该院与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双方在医疗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分级诊疗、业务指导、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并构建绿色通道,有效实施双向转诊,中心在医养结合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2020年7月,太和医院与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城市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协议,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

“太和医院艳湖社区医院”牌匾。太和医院进一步以自身品牌、人员、技术和管理等优势,着力提升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一体化管理

提升康养品质

张达介绍,以医联体为平台,太和医院对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扎实推进“强基护建”工作,通过业务培训、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派驻专科业务骨干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提升了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让居民在家门口、老人在艳湖社区康养中心内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技术。

“尤其在我们康养中心,许多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可能突发急危重症。加入太和医院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后,一方面康养中心可依靠的医技实力大增,中心患者突发急危重症后可第一时间转诊到太和医院救治。另一方面,太和医院重症或者慢性病康复期的患者也可直接转入艳湖社区康养中心休养,避免了三甲医院优质资源的浪费。”张达如是说。

今年83岁的罗阿婆家住张湾区车城路街办康乐社区罗家大院,去年2月,因突发脑血栓被送入市太和医院救治,老人并发冠心病、慢阻肺、双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多种疾病。考虑到老人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不便照料,经与家属商议,老人在康复期内直接转入艳湖社区康养中心。前不久,老人因为肺气肿、冠心病发作,情况严重,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太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又转回艳湖社区康养中心。目前,老人健康状况平稳、心情愉悦。记者采访时,老人激动地说:“要不是太和医院及时救治和艳湖社区康养中心精心照料,老太婆我早就‘走’了。”

据悉,艳湖社区康养中心入住老人长期维持在90多人,以失能失智、中风偏瘫、晚期癌症老人居多,年龄最大的99岁。中心根据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在功能上配备“五室一场”(活动室、休息室、就(配)餐室、医疗保健室、书画阅览室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全力打造“医养有保障、娱乐有场所、精神有寄托”的休闲娱乐康养生活平台,让老人乐享幸福晚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