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威:襄阳的“赵一曼”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杨威(1921—1941),原名欧阳英,又名三秀,曾用名欧阳克敌,湖北襄阳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著名女英雄。李先念同志称赞她为“中国人民的英雄,共产党的好儿女”,被群众誉为襄阳的“赵一曼”。

1935年秋,杨威考上湖北省立第五中学。求学期间,杨威酷爱读书,知识面很广,尤其喜爱唱歌。1937年,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投笔从戎,走上抗日救国道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杨威被分配到五战区政治工作队。报到时改名欧阳克敌,决心与日寇斗争到底。1939年初,五战区政治工作队各分队被派到所属的各部队中开展抗日宣传,杨威被派到桂系八十四军一七四师政治部开展工作。随着各地反共摩擦事件日趋激化,党组织决定撤离一部分在国民党军队里的地下党员。杨威在安排下,从老河口出发途经河南邓县,到达党在豫南的红色战略基点——确山县竹沟镇,参加河南确山县竹沟党训班学习。此时,欧阳克敌正式改名为杨威,寓意让青春为祖国扬威。

1939年11月,中共中原局“四望山会议”决定统一豫南、鄂东、鄂中的党组织及其武装力量。杨威奉命被派往鄂中敌后,途中随部队抵达安陆青龙潭后作短暂停留。中共鄂豫边区党委考虑到这个地区是连接豫南、鄂东、鄂中的咽喉地带,决定在此区域成立安(陆)随(县)工委。杨威等6名干部和一个班战士受命留下来,就地发动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杨威被任命为民运委员。杨威和同志们一道活动于青龙潭、烟墩店一带,宣传发动群众,先后建立起了妇救会、农救会、儿童团等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并组建了一支有150余人枪的抗日武装。1940年1月,鄂豫边区党委决定,安(陆)随(县)工委和京(山)安(陆)应(城)县委合并,分别成立京(山)安(陆)县委和应城县委。杨威被分配到京(山)安(陆)县安南区任区委书记。杨威积极奔走于巡检司、胡金店、杨家河敌伪据点之间,组织发动群众,争取地方爱国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还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开展自下而上的民选,改造和建立各乡公所、区署等基层抗日民主政权。此时,敌伪顽固势力的军事进攻和特务暗害活动异常猖獗,杨威不顾个人安危积极要求到被敌伪顽固势力占领的桑树店一带开展工作,扩大安南区的活动区域。

1941年4月,京(山)安(陆)县委在杨家冲召开县党代表大会,杨威当选为县委委员、妇女部长。杨威积极组织全县妇女开展劳军支前活动,并举办妇女训练班,培养了一批优秀妇女干部。同年秋,杨威被派往日、伪、顽共管的王家店一带开展工作。1941年10月7日晚,杨威在大堰角村召开干部会,并留宿在交通员李贵和家中。因走漏了消息被敌人包围,杨威和12名战友不幸被捕,后被押往罗家湾伪军据点。残暴的敌人对杨威严刑逼供,打坏了两根扁担并撕破了衣裳,但丝毫没有动摇杨威坚定的革命意志。10月8日,罗家庙伪军据点的伪中队长丁启国向杨威举起了屠刀。在前往刑场的路上,杨威一边走一边高喊:“老乡们!你们马上要看到汉奸杀害我。但是,不要很久,你们也会看到日本人的惨败,看到汉奸的可耻下场!中国共产党人是消灭不了的,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一定会胜利的!”杨威的呐喊令敌人胆寒,敌人用枪托狠狠砸在杨威的腰上,但杨威无所畏惧,仍大声痛斥敌人。刑场上,敌人用刺刀向杨威身上连捅三刀。此时,满身鲜血的杨威仍拼尽最后气力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悲壮地倒在血泊之中,杨威牺牲时年仅20岁。

1951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曾亲自颁发中南区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确定杨威为革命烈士,并称赞她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共产党的好儿女”。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陈少敏赞誉其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硬骨头”。杨威舍身赴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一直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颂,被誉为襄阳的“赵一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