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万亩水稻开镰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宋敏 通讯员刘毅 李勤 周波)金秋稻米香,谷农收割忙。连日来,宜城市各地组织机械劳力,抢抓晴好天气抢收抢割,确保成熟一片、收割一片,颗粒归仓。
9月17日,记者在小河镇新华村看到,成片的稻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颗粒饱满。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两台收割机在滚滚稻浪中穿梭,割稻、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停在路边的货车里就装满了金灿灿的稻谷。
种田大户唐明涛说:“宜城今年通过大力推广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模式,引导广大农户开展机械化作业,组织专业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9月14日,记者在刘猴镇杨李村看到,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农民们将颗粒饱满的粮食装车,处处呈现喜人的丰收景象。
刘猴镇杨李村六组农民樊成银说:“我种了10亩水稻,估计亩产一千七八百斤,趁着天气晴朗,在5天之内收割完毕。”
刘猴镇党委书记杨丽说:“该镇有6万亩水稻,下一步将立足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每年发展5000亩绿色有机水稻,真正提高水稻价值,让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宜城市水稻种植面积达55.05万亩。宜城各地水稻已陆续成熟,逐步进入收割期。目前,宜城市正及时组织机械,协调跨区作业机械进入宜城助农抢收水稻。据统计,目前,全市已组织本地收割机4000台、外地跨区收割机200多台抢收水稻。预计9月下旬能够完成收割任务。
宜城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吴运明表示,近年来,通过广泛采用优良品种、肥水综合调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宜城水稻产量和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2000亩红高粱即将收割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宋敏
通讯员李勤
周波
马路遥)9月15日一大早,宜城市葛根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明华站在高粱地里,查看高粱长势,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高粱长势喜人,再过10天,胡坪村这片800亩的高粱就要收割了。”周明华说,亩产估计800斤左右,目前价格是2.3元每斤。
眼下正是高粱成熟的季节。走进宜城市刘猴镇胡坪村葛百岁生态农业产业园,只见村道两侧都是成片的高粱地,登高远眺,一串串籽粒饱满的高粱在阳光下闪着光亮,丰收在望。
满山遍野火红的高粱,随着阵阵秋风翩翩起舞,把田园秋色装扮得更加美丽。“每年高粱成熟季,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周明华说。
高粱种植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带来了旅游等综合效益。周明华介绍,胡坪村旱田适合种植红高粱,今年的高粱穗大、颗粒饱满。去年,在胡坪村周边种植的800亩高粱,按照目前的长势和收购价格,可以实现收入170多万元,除去每亩成本800元,可实现纯收入76万多元。
2017年,周明华在流水镇试种了500亩红高粱,没想到当年干旱,本以为会颗粒无收,结果还收获了一部分保住了成本。从那以后,他充分认识到红高粱耐旱的优越性,坚定了种植红高粱的信心。
从那以后,周明华先后在流水镇、南营街道办事处、刘猴镇等地流转土地2000亩,大面积种植红高粱。采取订单种植,从高粱种植、田间管理到收割都是专业合作社全程参与,收获的高粱主要销往全国各地的贸易公司和酿酒企业。
下一步,周明华将探索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大带动农户种植的力度,继续扩大红高粱种植面积,力争5年之内在宜城发展种植10万亩。届时,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吸引游客来欣赏中部地区少见的大面积红高粱盛景,为当地带来旅游休闲等综合效益,实现共同致富。
蔬菜种植正当时
以秋补夏降损失
本报讯(通讯员邬玲玲 曹春燕)9月17日下午,在王集镇襄江村,放眼望去,平整的田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抢栽甘蓝菜苗。一旁的灌溉设施不断喷水,为土壤增加湿度,一派热火朝天的秋种场景。
连日来,王集镇广大农户抓住天气持续晴好的有利时机,抢种蔬菜,降低前段时间暴雨造成的损失。
襄江村村民杨傲蕾家今年准备种植20亩甘蓝,因为前段时期的强降雨造成严重内涝,花生受灾,拖延了收获时间,导致甘蓝种植时间比往年晚了半个月。“现在抓紧时间把甘蓝栽下去,还能赶得上,希望年底能卖个好价格,弥补夏季花生的损失。”杨傲蕾介绍。
“襄江村有1100多亩土地,每年两季,一季种花生,一季种娃娃菜和甘蓝,娃娃菜已经种植结束,现在正抓紧栽甘蓝。”襄江村党支部书记庞传慧说。
王集镇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镇,2020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总产值近2亿元,发展现代农业企业5家、家庭农场19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所生产的蔬菜不仅俏销国内20多个省份,还出口到国外,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受8月强降雨影响,王集镇大面积农田被淹,灾情发生后,王集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排涝。同时,邀请省市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保证秋季作物能够及时种下种苗,确保蔬菜产业持续丰产增收,以秋补夏降低损失。”王集镇副镇长龙新明介绍。
新垱村:
45亩猕猴桃喜获丰收
本报讯(通讯员邬玲玲 廖思颖)9月14日,刘猴镇新垱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果香扑面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果园内,一个个猕猴桃撑圆了棕色套袋,挂满了枝头,40多位村民正忙着采摘、搬运成熟的猕猴桃,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
“这45亩红心猕猴桃是从四川引进的,品种好,我们还使用了生物肥,都是自然成熟,保证了猕猴桃甜度高、香味浓。”该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易学付说。
2017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新垱村依托独特的气候、地理资源优势,开始尝试发展猕猴桃产业。
“今年是种植的第四年,猕猴桃进入初挂果期,产量不高,大概1.3万斤,以后会逐渐进入盛果期,盛果期产量预计能达到12万斤。”易学付介绍。
“猕猴桃全部卖出后,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15万元。”新垱村党支部书记李正友说,猕猴桃种植基地不仅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周边15户村民就业务工,每年每户增收约2000元。
猕猴桃种植成功,让李正友对村里的下一个产业发展计划充满信心。下一步,该村将新增“八月炸”产业,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形式,为农户免费提供树苗、技术,企业包回收产品,带动村民增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