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风破浪奋楫扬帆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襄阳日报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襄阳各级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伟大的转折从这里开始!襄阳推进改革从农村破冰到城市的渐进展开,从经济领域的深层突破到文化、社会等领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改革春风满襄阳!

襄阳城里的汉江桥

千百年来,山无径迹,泽无桥梁,襄(城)樊(城)二城,南北分隔,往来不便。如今,在城区20余公里的江段上,巍然耸立着9座各类桥梁,承载着襄阳城的人流、物流、经济流,不仅带动了城市建设,更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党中央做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性部署,在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以期在战争来临时基本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得到保障。焦枝铁路襄阳城区段的“汉江一桥”(襄阳汉江大桥)在此背景下投入设计兴建。1969年9月6日,“汉江一桥”破土动工,1970年5月20日建成通车。原计划三年修好的大桥,仅用二百多天就顺利竣工,创造了当时条件下的“中国速度”和全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奇迹。从此,襄阳这座“一江隔两城”的古老城市彻底告别了依赖舟楫往来的历史。

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经过“三线”建设积累,20世纪80年代,襄阳跃升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1986年,襄阳市委、市政府(彼时已撤地设市,时称襄樊市)决定修建“汉江二桥(长虹大桥)”。“汉江二桥”建设克服了选址、资金以及施工中的重重困难,从1987年12月14日打下第一根桥桩基,到1992年5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用了四年零四个月时间,结束了贯通南北的316国道(当时未改道)受阻于汉江的历史。

进入新世纪后,汉江襄阳段的大桥一座接一座地兴建屹立,城区连接桥、高速公路桥、高铁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多种式样美观、功能各异的桥梁将襄阳城区段的汉江装扮得亮丽纷呈,更使襄阳城市平添了无限活力。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命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襄阳地委(1983年8月地市合并之后为襄樊市委,下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大兴水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襄阳水利建设事业更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至“十三五”末,全市建成堤防总长979.45千米,水库943座(含水电站水库),水电站142座,装机总容量51.31万千瓦,水闸866座,过闸总流量4673.09立方米每秒,泵站3228座,装机提水总流量761.69立方米每秒。

襄阳水利工程建设在全省、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工程有百里长渠、“西瓜秧”式水利灌溉系统、引丹工程、王甫洲水利枢纽等。

2017年7月,长渠(白起渠)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三家省级水情教育基地。2018年8月,长渠工程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襄阳引丹工程分布于今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境内,覆盖区域面积298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10万亩,总体灌溉规模位居湖北省第二、襄阳市第一。王甫洲水利枢纽工程、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分别于1997年11月、2010年8月建成运行,新集、雅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建成指日可待。

黄土岗崛起汽车产业新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东风公司”)抓住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机遇,在襄阳辟建第二基地。

从1983年8月破土动工,历经近四十年的艰苦创业,东风公司在襄阳北郊建立起一个集整车生产、配件服务、汽车试验及后方保障于一体,配套设施完备、技术实力享誉全国的汽车工业基地,形成了以中高档轿车、轻型商用车、康明斯和神龙发动机为核心业务的发展布局。东风公司汽车试验场项目于1985年11月奠基,1990年10月竣工。试车场占地2514亩,试验道路总长15公里,可容纳30辆不同车型汽车同时试验,是亚洲规模最大、全国设计标准最高、试车功能最全、符合国际技术要求的综合汽车试验场。

近四十年来,在襄阳各级党委、政府和襄阳人民大力支持下,东风公司襄阳基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零部件到整车、从低端到中高端、从传统动力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单一的汽车制造业向汽车产业化迈进,迅速发展成为名列全国第八的轿车、轻型商务车和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一座以东风公司企业厂区和生活区为主体、功能齐全完备的城市新区在襄阳北郊拔地而起,与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新区共同构成襄阳城市的基本框架,带动了襄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

襄阳的“三峡工程”

襄阳火电厂(一期)是国家“九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历史上首批利用国内外汇储备贷款开展项目建设的四个试点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襄阳地区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总投资74亿元),是被称为襄阳“三峡工程”的重大能源建设项目。

1986年6月襄阳(时名襄樊)市委、市政府作出“立项建设一座火电厂”的决策。1996年11月国家计委下达建设批复,1998年9月19日一号机组并网发电,12月16日二号机组并网发电,次年9月28日总装机120万千瓦的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交付使用。2005年5月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07年5月23日正式建成投产,襄阳火电厂创造了23个月投产两台机组、31个月四台机组并网发电、24个月建成两台60万千瓦装机、使总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的全国火电建设速度新纪录。享誉国内“五个之最”的美名,即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投资最省、管理最佳、效益最好,以全国火电建设史上的一流水平,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襄阳火电厂的建设,贯彻了国家“南北互供、西电东送”的战略部署。它在襄阳的落成营运,填补了湖北省没有大型火电厂的空白,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火电厂,也成为华中电网鄂西北地区唯一的火电支撑,并具有配套三峡输电网络的作用,不仅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久、可靠的能源保障,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我国首座地方筹资兴建的民用机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对外交往增多,航空需求不断增长,全国不少地方将机场建设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纷纷改建、扩建、新建,中国航空运输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襄樊(地市合并之后改名襄樊,下同)市委、市政府经过努力申请,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86年1月30日批复同意襄樊修建民用机场。作为全国第一家由地方集资兴建的民用机场,襄樊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三个方面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地方财政划拨;二是市直单位募集;三是争取国家民航局支援。市政府召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负责人安排集资任务,先后有64家单位签订了借款或赞助协议书,赞助最多的东风公司襄樊基地拿出了200万元,集资金额达1300多万元。由于设计和概算漏项、材料设备涨价、征地等原因,实际预算投资3650万元,经过多方筹措,所需款项全部得到落实,其中市财政拨款近2000万元,广州民航局拨款250万元。

1987年7月1日动工兴建,1989年12月14日,全国首家由地方政府筹资兴建的民用机场——襄樊刘集机场建成通航。刘集机场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一年(1990年),共开辟至北京、广州、深圳、上海4条航线,起降架次即达到438次,旅客吞吐16732人,货邮吞吐117.3吨,客座率为63.6%。同时,这一年,全市完成对外贸易收购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外贸供应出口总值完成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年新签外资项目8个,协议外资金额12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全年共接待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1779人次,创汇21.84万元。襄樊刘集机场的建成通航,不仅为当时全国机场建设在投资、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实践经验,而且有效改善了鄂西北地区的航空运输条件,使襄樊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小城镇建设的“襄樊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村镇规划建设成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抓手,各地发展势态强劲。尤其是1994年9月,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更使小城镇建设规划有了标准,发展有了方向,推进有了政策支持。

1994年9月1日,襄樊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行小城镇新发展战略试点的实施方案》,决定在8个县(市)选择太平店、双沟、兴隆、吴店、朱市、雷河、武安、马桥、石花、仙人渡、孟楼等11个基础较好的中心城镇,开展小城镇提档升级试点建设,通过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建立新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积极兴办工业小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多元投资体制等措施,为全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探索路子,提供经验。同年10月,襄樊市被建设部纳入“625”工程建设计划,确定为中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地区。

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探索,我市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贸易为主的“以农兴镇、以镇促农”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被社会经济理论界称为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襄樊模式”。

1999年5月12日至22日,由中组部、中宣部和中央党校联合组成的小城镇建设考察组,对襄樊地区的兴隆、吴店等8个小城镇进行考察后,充分肯定“走在全国前列,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1999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小城镇

“大”襄樊——从襄樊看小城镇发展战略》一文,引起了国内广泛关注与好评。

截至2000年底,襄樊市小城镇人口逾100万人,2个镇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1个镇被列为全国综合改革和小城镇建设改革试点镇,4个镇跻身全省综合实力十强乡镇,9个镇被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

创建百亿斤粮食大市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襄阳把提高粮食产能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战略目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98年12月2日,襄樊市被省政府授予“吨粮市”称号,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地级“吨粮市”。1999年,襄樊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十二个商品粮基地之一。

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每年下发“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2011年下半年,襄阳市委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百亿斤粮食大市创建工作,并出台《襄阳市创建全省首个百亿斤粮食大市工作方案》。市政府专门奖补3000万元资金,用于创建百亿斤粮食大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11年秋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襄阳农业部门提出了“九措促九增、冲刺百亿斤”的具体措施。2012年,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襄阳粮食生产克服严重灾情的影响,顺利攀上“百亿高峰”,总产量达到100.28亿斤,比2011年增加5.27亿斤,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1/5、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1%,成为全国第22个、长江流域首个百亿斤粮食大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鄂北大粮仓”。

(本版资料由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提供 全媒体记者李玉娴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