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常丽
全媒体记者 杨洋
实习生 王佳妮
“襄阳市目前正处于全方位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对于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阳以诚表示,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和部署要求,科技部门将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加快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任务,聚力打造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高水平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加快构建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提升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
实施能力跃迁工程
打造湖北战略科技力量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积极探索科教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显著增强襄阳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此次市委全会提出,要聚力打造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高水平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阳以诚表示,襄阳将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核三城”,谋划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功能。
所谓“一核三城”,就是以襄阳高新区为创新驱动核,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科技型企业与新兴产业培育主阵地、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发展先行区。聚力打造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促进区域整体创新能级提升。
此外,市科技部门将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大院大所引进计划,支持省内外高校在襄阳布局建设创新平台。计划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560家。
实施双链融合工程
推动产业升级跨越发展
近年来,我市通过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跨国云交流对接会、“悬赏揭榜”和“科技店小二直播间”等活动,促成大批技术需求被各大高校院所揭榜,有力推动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医疗健康、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等产业跨越式升级。
市委全会提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基础研究,应用创新和共性技术供给,提升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关键环节创新突破。
阳以诚表示,我市将通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突破一批前沿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自主可控和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加快发展一批新兴产业,支撑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汉江科联网、“科创中国”等信息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明确的项目落地转化,形成科技成果“钱变纸、纸变钱”良性循环。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
预计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4%,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80亿元。
实施人才引领工程
构筑汉江流域人才高地
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系统谋划推进人才高地建设。仅在2020年,就组织评选了2020年度10名首席技术专家,推荐7人申报科技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名专家申报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市委全会提出,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和保障体系,以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推动“人才兴襄”。
对此,阳以诚表示,科技部门将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招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高层次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科技服务人才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体系。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建立“无偿资助+股权投资+风投补偿”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顶尖人才柔性引进力度,探索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计划到2025年,全市累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超过550个。
实施要素聚合工程
营造活力创新创业生态
科技创新要素的整合力是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前提。而科技创新要素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及数据等实体要素,还包括企业创新精神等虚拟要素。
因此,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创新能力的支撑,而科技创新要素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立足点,是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基本保障,更是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的基本途径。
阳以诚表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集聚整合技术、资本、数据等各类创新要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包容、自由的创新创业文化,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加强科技诚信体系建设,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高规格打造“隆中创新发展论坛”,继续办好“隆中对”“创新故事汇”“好技术慧襄阳”等品牌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
实施协同创新工程
建设高水平开放样板区
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能否成“群”,关键在于城市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互动。
阳以诚指出,科技部门将加强跨区域协同联动,构建“襄十随神”科创走廊。支持主城区、各县(市)深化与“一核三城”创新联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布局。深入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深化与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科技互动,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国内创新高地建设科创飞地。实施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链接行动,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探索与沿线国家与地区共建科技合作园和创新基地,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生产基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